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增强蓄洪行洪功能 提升河湖生态质量
——记湖南省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分享到:
2023-07-11
 
  □本报通讯员 奉永成 谭霞 毛慧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简称“试点工程”)近日在南洞庭湖北部沅江市黑泥洲开工,拉开了复苏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序幕。
  淤积萎缩、功能退化,
  “八百里”洞庭变了样
  从常德市境内的七里湖堤上放眼望去,湖中尽是碗口粗的大树。
  “七里湖已经变成了‘七里山’。”与洞庭湖打了40多年“交道”的安乡县水利局原副局长刘文祥介绍,七里湖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但曾经一望无际的湖面,如今已被洲滩取代。
  不仅是七里湖,在藕池河、虎渡河等地,泥沙淤积也很严重。“在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洞庭湖泥沙淤积,湖泊调蓄功能退化。”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徐贵介绍,20世纪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现在只有2625平方公里,2022年干旱期间,最少时仅为311平方公里。
  湖南省水利部门根据实测资料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2002年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年均沉积泥沙约1.2亿吨,总淤积量超过62亿吨,通过生态修复,复苏洞庭湖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先行先试,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黑泥洲是多年泥沙淤积形成的洲滩,最高的地方高出水面5米多,平均每年仅有1到2个月淹没于水下。
  “黑泥洲是洞庭湖泥沙淤积、洲滩旱化、湿地功能退化最为严重、最为典型的部位之一。”徐贵介绍,黑泥洲总体淤高达2~4米,成为一个长约27公里、宽500~2000米的“平原”。
  作为洞庭湖生态修复先行先试的“探路”工程。试点工程按照“生态效益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环境影响轻微可控”的原则,以生态疏浚为主要措施,配套栖息地恢复、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等措施,形成3处生态湖及整片生态浅洲,概算总投资36.78亿元,总工期33个月。
  试点工程实施后,可扩大湖泊调蓄容积,改善高洲阻水现状,畅通行洪通道,扭转区域内洲滩旱化趋势,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尊重自然规律,复苏生态环境
  “2002年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江湖关系发生新的变化。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大幅度减少,洞庭湖基本实现了冲淤平衡,为洞庭湖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条件。”徐贵说。
  湖南省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等行业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多次“会诊”,最终确定遵循“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系统谋划、分步实施、科技引领、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洞庭湖生态修复工程,复苏洞庭湖生态环境。
  洞庭湖生态修复工程按照保护优先、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在疏浚物的处理利用上,坚持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原则,减少弃料占压用地,维护洞庭湖生态屏障。
  根据规划,洞庭湖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将有效扩大湖泊容积,有效降低四水尾闾洪水位及高洪水位时间,增强蓄洪行洪功能。枯水期可增加长江入湖水量,使季节性断流河道恢复通流,扩大水域生态空间,提升河湖湿地生态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沿岸堤垸灌溉面积,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实现防洪、生态、补水、航运综合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7月11日
奉永成 谭霞 毛慧
责任编辑:罗景月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