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河南洛阳市:蓄水保土绘就生态底色
 
分享到:
2021-11-02
 

  

  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 (李乐乐 摄)

  

  栾川县庙子镇山湾村石坎梯田 (李乐乐 摄)

  □李乐乐 国立杰 李鹏云 刘涛 水武勋

  10月20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庙子镇山湾村伏牛山区,这里刚刚雨过天晴。远处的高山云烟氤氲,山下小村背山望水,风车转悠,石坎梯田、小型游园点缀其间,即使是深秋,“风车小镇”仍呈现出一幅山水乡村的美丽画卷。

  为保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栾川县实施了坡耕地改造项目,发展2万余亩石坎梯田,蓄水保土的同时,产量也得到提高,“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这树上的沙梨,马上就可以收获了!”山湾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洋说。

  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栾川县,生态资源丰富,是全国知名旅游强县,近年来,栾川县大力开展全域绿化、矿山生态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山区形成了一条通过生态治理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分类施策 治出秀美山水

  地处豫西丘陵地区的洛阳市,黄河流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700多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83.2%、30%以上,境内均处于国家和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

  “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优先,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发展。紧紧围绕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连续连片、平行推进的原则,推行了立体治理模式。”洛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吴显强说。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领,洛阳市在东部伊洛河平原川区及沿黄地区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开展“四旁”绿化,加强预防保护,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在治理上,洛阳市重点突出生态清洁型和生态经济型两个主攻方向,探索出了小流域治理与水系生态建设、沟域经济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的建设思路。

  以宜阳县香鹿山镇赵老屯村为例,当地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梯田,发展了耐旱、耐寒的迷迭香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年利润达到800万元。“千年赵老屯民俗兴村,万亩迷迭香产业富民”,每年来到此地旅游的人数达到了20多万。昔日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明星村”。

  在南部西南部土石山区,洛阳市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林草覆盖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加强河流源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在中西部黄土丘陵区,洛阳市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开展淤地坝系和坡改梯工程建设,突出直面蓄排水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吴显强介绍,自2016年起,洛阳市先后规划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工程2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6个、坡改梯项目区13个,除险加固淤地坝31座,建设沟域经济示范带53条。“十三五”以来,洛阳市共完成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260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山清水秀的栾川县栾川乡养子沟村,即使是在深秋季节,也让不少游人流连忘返。当地通过实施护地堤、疏林补植补密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集幽、秀、险、峻于一身,十里峡谷山水相伴,古藤老树原始自然,浑然天成的生态养子沟呈现在游客面前。

  村委会副主任史景宽说:“村里整治大环境,家家户户整治小环境。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700多村民每年收入普遍能有25000元,条件好的家庭一年能有百十万的收入。”

  “土不下山,泥不出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栾川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33个,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9亿元,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道路越走越宽。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规划、系统治理,洛阳市进一步拓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美化城乡人居环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水土资源保障。

  除此之外,洛阳市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生命线,坚持“防治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监督管理。近年来,共完成水土流失预防保护面积约180余平方公里。

  “我们遵循‘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强化实施重点预防项目,结合实际确定水土流失轻微的山区(丘陵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两侧及水库周边、重要河流源头等4个重点预防区的范围、任务和规模。”洛阳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朱彦宝说。

  近年来,洛阳市紧盯年度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水利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乡村振兴等部门的协调,主动牵头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握指成拳”,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凝聚合力 双轮驱动发展

  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洛阳市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民营资本参与治理,形成“双轮驱动”的投入格局,加快了全市生态建设步伐。

  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洛阳市、相关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对荒山、荒坡面向社会进行承包、租赁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项目的规划实施中,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切身利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鼓励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林木配置、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在项目经费上给予倾斜,对成绩突出的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资金奖励。这些措施,使得许多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清水秀、四季飘香的花果山,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吴显强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洛阳市共吸引近60亿元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余平方公里,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6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00余亩,坡改梯1860亩,增加粮食产量20余万吨,受益人口35万余人,人均增收400余元,吸收剩余劳动力3300余人。

  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洛阳市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优势,采取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方式,积极整合小农水、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移民后期扶持、国土整治、烟叶生产扶持等项目资金向项目区倾斜。

  自2016年以来,洛阳市共整合资金134亿余元。“大水保理念”,在政府主导抓水土保持资金整合的具体实践中得以彰显。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洛阳市水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洛阳市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现有“首批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个、“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2个、“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1个。

  “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以生产建设项目监管为重点,以改革和创新机制为动力,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000余平方公里,治理了2/3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洛阳市水利局局长关宇飞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1月02日

李乐乐 国立杰 李鹏云 刘涛 水武勋
实习编辑:杨思萌
相关新闻
 
河南出山店水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连心桥”打通水库移民幸福路
范县河务局:多措并举强化冬季河道巡查
河南淮滨:鸭飞鹭舞
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与河北磁县:建立协作机制共护漳河流域生态环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