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与张掖
 
分享到:
2018-08-23

  □张建铭

  汤汤黑河 奏响节水最强音

  张掖绿洲的母亲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景阳岭与托勒南山之间,纵贯青甘蒙三省区,流程928公里。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是河西走廊中段的一条生命河,是阻断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一条生态河,是西北乃至全国至关重要的一道生态屏障。但是,它的声名,亦如它哺育的张掖绿洲一样,曾经是那么默默无闻。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黑河与张掖,一下子成为水利行业高度关注的河流与城市。这一切,始自黑河跨省区调水和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从史料记载来看,黑河颇具神秘色彩。《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导弱水至于合黎”。《汉书·地理志》:“删丹有弱水……居延泽在张掖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而于黑水只称羌谷。”《史记》:“羌谷水自合弱水,又西经合黎山,折西北流迳沙碛之西,入居延海。”《水经注》:“弱水出张掖、删丹西北,出合黎山峡,又东北千余里入居延海。”这些文献记载明确告诉我们,黑河属古雍州之地,它的干流自张掖城南的祁连山谷流出,古称“黑水”或“羌谷水”,它的东系支流山丹河称“弱水”或“删丹河”,它们在张掖城西北汇合后,“黑水”“弱水”“黑河”等杂然并称,经合黎山向西北再东折流入居延海。在《山海经》里,名为“弱水”的黑河在“昆仑之北”,与西域神山东西相邻、南北相望,更具神秘意味。

  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数万年之前,其规模和流量可能数倍于现在。经历了气候变化之后,黑河水量逐渐消减,流域湿地和尾闾水域面积逐渐萎缩。据有关考证和勘测,黑河的尾闾居延海,在史前时期水域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在汉代仍超过720多平方公里。在清代诗人任万年的眼里,黑河还是“巨浪滔天大石浮,龙形滚滚向东流”。到了20世纪,1958年特大丰水年的航片显示,西居延海水域面积约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约35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然超过300平方公里。然而,仅仅在三年之后,西居延海迅速干涸。到了1992年,东居延海最终干涸。随后,湖边草木逐渐枯萎死亡。同时,黑河上游雪线上升、冰川萎缩、水源涵养林减少,中游局部生态也趋于恶化。这条哺育了张掖绿洲和额济纳绿洲、孕育了河西走廊古老文明、成就了古丝绸之路灿烂辉煌的古老河流,随着区域人口剧增、经济快速扩张,开始步履艰难。

  2000年3月,新闻报道《沙起额济纳》更是把首都北京及华北地区的沙尘源指向干涸的居延海。一时间,一度默默无闻的黑河,就以这样满是伤痕和无奈的形态进入了大众视野。

  痛定思痛痛何如,对症下药方是本。国务院及水利部适时做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跨省际水量调度、解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决议。从此,一场保护河流生态的黑河治理之战在西北大地打响。2002年,蜿蜒廻环、曲折前行的黑河水,第一次到达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让东居延海“碧波荡漾”的目标。

  为了确保黑河跨省区调水顺利实施和长效运行,2003年,水利部确立张掖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一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的全民节水行动掀起热潮。在实施工程节水措施的同时,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水票制运行等节水机制和节水经验开全国之先,在水利行业引起广泛关注和全国性轰动。2006年,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节水示范城市。

  如今,走进黑河下游,额济纳八道桥水流漫溢,绿草茵茵,树木葱茏;东居延海水波浩渺,白鹭飞鸣,野鸭嬉戏;沙漠中一湾奇异的绿洲闪亮了眼眸,骆驼缓步,牛羊安然,红柳舒展翠艳的枝叶,胡杨闪烁金色的光芒,一首大漠戈壁的生态欢歌生动飞扬。黑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保证河西走廊用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全流域和谐可持续发展方面,闪耀着救生济世、普惠万物的光辉,笼罩着西部大地,明艳了塞外时光。

  巍巍祁连 生态环保谱新篇

  如果说黑河是张掖的母亲河,祁连山则是整个河西走廊的父亲山。它挟带太平洋的季风,仿佛蜿蜒于西北寒旱区的一条神龙,生发了无数冰川、河流,孕育出一片片草原、绿洲。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部,形成一座与干旱、沙尘、朔风对抗搏击的生态屏障,阻隔着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柴达木盆地沙漠的会合漫延,拱卫着“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北方门户。然而,这座涵养了大小3000多条冰川和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0多条内陆河的水源山,又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需要人类尽心保养呵护的区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祁连山森林覆盖率不到30%,年降水量约400毫米,水源涵养天然林树种结构单一,植物密度小,天然更新能力弱,受降水、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承载力低,易于破坏且自我修复能力差。同时,祁连山蕴含河西走廊80%的水量,仅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就可导致冰川雪线迅速上升、加速融化。若是人类扰动增加,定会加剧植被、冻土退化,其结果不仅是河西走廊失去水源保障,更会危及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尽管很多环保人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地处西北内陆、资源相对匮乏的河西地区,在现代发展中渐渐失去区位优势。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指标下滑、发展后续不足的重重压力,传统观念变革缓慢、改革创新乏力的国民意识与行政状态,历史长久、日积月累的环保欠账,最终使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朝凸现:2017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祁连山生态调查》,反映张掖等地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中存在水电站生态用水下泄不足量、企业违规排污、矿产勘测开发不规范等问题。祁连山,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揭开疮疤,是为了疗伤治病。面对空前的压力,张掖没有畏惧退缩,而是以此为动力,深化生态优先理念,把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作为事关张掖和河西走廊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中华水塔保护和水源涵养、事关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安全、事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天字一号”工程,集各方之智,举全市之力,打响了集中整治生态环保问题、推动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崛起的攻坚之战。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河流河道水电项目规范整改,生态基流足额下泄并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体项目,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筹备工作,引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以及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等。可以说,在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经济社会绿色永续发展中,张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伟岸倔强的祁连山,接纳了人类内心的忏悔和行动的礼敬,抚平了肌体的疤痕,舒展连绵起伏的身姿,以变幻的云雾、飞舞的山鹰、流动的松涛、欢唱的溪水,让河西大地焕发生机,开始迎接丝绸之路的复兴光芒……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8月23日

张建铭
见习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甘肃:险工弱段 强筋壮骨
甘肃临泽:河长巡河巡出新气象
甘肃临洮县:完成淤地坝除险加固建设任务
甘肃省武山县水务局灾后抢修保供水
甘肃临洮县:加快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