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科技引领 水效提升
——广东促进工业节水改造
 
分享到:
2023-11-09
 
智慧管理平台监控大塘工业园污水处理情况    赵寒燕 供图
 
  □本报通讯员 刁凡超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但水资源调配能力与生产力布局尚不协调,资源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并存。
  广东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大做“节水”文章,通过开展节水型灌区建设,工业企业节水改造,合同节水管理及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等措施,取得了十年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近六成的成绩。2019年和2021年,广东荣获国家最严格水资源考核优秀等级。
  据广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浩文介绍,2012年至2022年,广东人均综合用水量下降约2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约5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约6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约18%;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11.7 亿立方米,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535.9亿立方米。
  以全国6.6%的水资源量,保障全国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撑全国10.9%的经济总量——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坚持科技引领、产业驱动,积极提升工业用水效率。
  节水技术优化升级
  广东制造业发达,纺织印染业是全省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印染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水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很难有效回收,且环保成本较高。
  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一项“颠覆行业”的染色技术悄然诞生。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玉高介绍,极性/非极性非水介质染色技术实现了无水染色。与传统水介质染色相比,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中,深色印染可节约盐100%,染色用水减少100%,环保非水组合介质循环利用率超99.8%,化学品耗用减少96%,活性染料利用率由60%提升到了97%。
  以技术创新推动节水护水,这只是广东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改造的一个缩影。“广东工业节水坚持以水定产、集约发展,优化高耗水行业产业布局,推动工业企业节水改造,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动工业用水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重点围绕钢铁、火电、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和园区建设。”李浩文说。
  截至2022年年底,广东累计建成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250余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35家、省级节水标杆园区10个,3家企业顺利完成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任务。
  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
  水利部近日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现场复核及中期评估。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基于南方丰水地区实际,充分运用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管理、水权交易、再生水差异化定价等“行政+市场化引导”的方式,提升再生水利用率。
  2022年,广东在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因地制宜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形成具有广东特色、先进适用的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同时,广东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非常规水源利用领域,鼓励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使用再生水,建设专用设施开展雨水收集利用,推进沿海地区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海水淡化利用。
  在佛山市的大塘工业园,佳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内400多家企业集中供热、集中供水、集中污水处理。“我们把污水处理后的尾水经超滤、反渗透双膜法深度处理后再生回用。一部分再生水供给园区的工业企业,收费为2.1元每立方米,剩余部分用于生产蒸汽,两部分水量占比相当。由于生产再生水过程中产生的浓水再处理达标排放的成本极高,我们会对再生水进行盐的提炼,每年可提炼盐10万吨左右,每吨售价约500元。”佳利达公司总裁(执行董事)曾丽说。
  目前,广东工业水价为每立方米2.44元。园区内再生水不仅使用成本比自来水低,而且水的硬度较低,温度比自来水高,可使企业进一步减少降低硬度和提高温度的成本。
  2022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方案》,明确各地级市以上“十四五”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中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目标,严格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刚性约束上,广东发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实行分类考核。
  “广东以污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和雨水积蓄利用为重点方向,着力构建多元用水格局,协同推进节水、治污和资源化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领域和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11.7亿立方米。”李浩文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1月9日
刁凡超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