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600公里碧道为佛山注入新动力
 
分享到:
2023-01-12
 
三龙湾夜景  本报通讯员 刘勇 摄  
  □本报通讯员 刘勇 招洁航
  如何实现河湖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依托自身河湖水系资源,做好水文章,蹚出了一条建好碧道工程、提升城市品质、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22年年底,佛山市建成碧道600公里。
  释放城市滨水空间“新动能”
  在建设碧道过程中,佛山市秉承“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的理念,打造优质的滨水空间,建设充满生态活力的滨水经济带。
  佛山市充分利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沿碧道布局公共设施和产业平台,打造三龙湾碧道经济带。沿线有多个创新产业滨水集聚区,充分发挥了产业聚集的规模效益。
  南海区桂城街道依托平洲水道碧道推进康体、休闲、游憩等滨水场所建设,建成多个公园,完善碧道沿线配套设施,掀起“碧道+露营”热潮,带动了沿线咖啡馆、小商店和周边餐饮服务业发展,共享自行车供不应求,仅物业、停车位租金就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打造乡村发展新业态
  佛山市积极将乡村本土资源、特色文化等元素融入碧道建设,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顺德区龙江镇以桑园围堤为主线,建设环状的桑园围环堤遗产碧道,开展龙江桑园围文化活动月,打造左滩酱鱼文化美食节品牌,带动了农副产品销量提升,村民收入也显著增加。
  坐落于高明区高明河碧道周围的万亩稻田园区,目前已有多家农业企业入驻,种植水稻超5000亩;同时还建有稻田火车、稻田音乐、稻虾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和景观。
  三水区将芦苞涌碧道延伸至九曲河,将九曲河的疍家文化与芦苞温泉产业相结合,打造景观,布局产业,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南海区将碧道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环境,发展水产养殖业,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环境美化的双赢。
  发动水旅文化新引擎
  在佛山市,几乎每个受到游客欢迎的文旅打卡点,都与碧道相关。2022年,南海区启动了“水上南海”发展计划,将碧道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优化碧道岸线景观,开发主题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了5段活力水岸。
  拥有深厚水乡文化底蕴的顺德区,积极探索将龙舟文化引入碧道建设,推动发展水上运动,形成文体旅游经济带。乐从镇依托潭洲水道碧道滨河景观带,从体育休闲、游憩服务、亲水体验等方面做文章,把东平河河道作为龙舟赛道,打造龙舟文化胜地,整条景观带年游览人数达500万人次。顺德区大良街道的桂畔海河碧道,串联起金凤凰广场、顺峰山公园、华侨城欢乐海岸等景点,承载着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体育文化等功能。
  激发夜经济市场新活力
  佛山市借碧道之利,在做好规范场地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夜经济。佛山市打造的全国首个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三龙湾”游船夜游线路,自2020年开航至今,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佛山夜经济的新名片。
  禅城区的青年公园、半月岛公园、王借岗公园等都是碧道沿线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运动、消费、娱乐,形成地摊经济、夜经济商圈;顺德区容桂街道依托碧道发展夜经济集聚区,利用渔人码头停车场打造“容桂时光·码头夜市”,强化运营,丰富消费场景,优化夜间特色体验。
  佛山市将继续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编制全市水经济发展规划,盘活水资源,讲好水故事,做透水文章,把优质的河湖生态产品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月12日
刘勇 招洁航
责任编辑:孟京
相关新闻
 
粤港签署2024—2026年供水协议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始分段试通水
《广东省农村供水条例》通过
广东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
广东发展水经济成效初显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