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与水共生 碧波映城
——重庆璧山区创新模式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分享到:
2019-10-12

  □通讯员 王炯其

  重庆市璧山区紧邻重庆主城以西,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自古以来有“田肥美,民饶裕,巴渝名区”的美称。

  璧山无大江大河过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60立方米,曾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区。

  2014年,璧山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从2015年开始,通过几年的综合性试点建设,已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今年被水利部正式获批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越是缺水,越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是璧山人多年以来形成的共识。

  如何才能治水兴水,留住绿水青山,建设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呢?对此,璧山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有益的尝试。

  璧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水共生、依水发展,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创新措施,举全力持之以恒治水兴水,着力创建“水清、河畅、城绿、景美”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致力于把城市建设成为大公园、大森林、大景区、大水系。

  前些年,璧山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模式全力治理城区饱受污染的璧南河,以璧南河为核心大做水生态文章,坚持城水融合发展,匠心独运设计出“一河六湖十八湿地”的水城建设构架,加强城区河流、湖库、湿地周边水环境打造,倾注历史文化,辅佐精细化服务,探寻出一条缺水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之新路。

  目前,璧山城区已建成高品质的生态湿地公园20余座,绿化城区河岸36公里,新建生态观光型水库12座,城区水域面积占比已达10.9%,人均拥有水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溪道长度突破每平方公里3.8公里,以水的灵气带出了城市的“神”气。

  水是城市的灵魂。璧山区在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体,规划也由政府牵头,重点就水系水网布局、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建设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近几年编制完成了《活力水城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为“儒雅璧山”建设绘制了绚丽蓝图。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部门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区公园、湿地、水景观工程管理职责;水利局负责调水防洪工作;文化旅游委负责活力水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局负责水域污染防治以及乱排乱放执法查处工作;区级融资平台负责水体周围土地整治开发利用;公安局负责监控和治安联防工作,区级相关部门有效联动,确保了管理有序。

  为了让水与绿色相依相伴,璧山坚持库塘、湿地建设到哪里,水域绿化就配套到哪里。在璧南河观音塘下游河道两岸40米内一律不得作为开发用地,一律实行绿化美化。在观音塘、秀湖、御湖、黛山、东岳等水生态湿地公园构建环水步道,让百姓能近水亲水,在河道、湿地以及湖库中大力发展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工程,水岸植物种类达到2700余种,很好地净化了水质,特别是在观音塘湿地公园建成水下森林景观,成为水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样板工程。

  治理污染,堵住源头。面对曾经严重的水污染困境,璧山从水环境整治入手,采取镇街和部门联动方式强力整治、关闭污染源,先后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426处,关闭污染企业698家、污染养殖场307个,从源头截断和消除了污染源。

  为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投入10多亿元资金,在全区建成了45座污水处理厂站,对城区和镇街污水实行全面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以上,其余镇街达85%以上,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大部分达到一级A标,其中青杠、丁家、来凤3个街道排放达到地表水Ⅳ标准。今年开工新建的2座日处理规模分别为10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年投入运行。

  璧山首次在西南地区开创了无开挖深井污水管网修复技术,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城区污水实行截流,特别是对城区的几个菜市场污水采取了沟渠引流入管截污的做法,再统一由管道收集输送到厂区进行处理,避免了污水流入河流、湖库、湿地。

  河湖连通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2019年,璧山继续深入推进璧北河—璧南河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长江引水璧山连通工程,以及渝西水资源配置璧山段工程,待这些工程完工后将能进一步加强水系循环互动,提升水资源互补调控能力。

  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为抓手加强对河流、水库、湿地的监管,调整充实区级河长35名,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河长制工作体系。今年又进一步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落实了“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一湿地一策”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主流媒体和设置河长公示牌公布各责任人员的电话和职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全民参与治河护库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近三年,璧山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投资达50多亿元,65%以上的资金完全由区财政承担,同时也采取多种融资办法筹集资金,通过建立水利融资平台与重庆市水投集团合作,依据当时璧山土地增值快,出让收益多的实际,主动出资开展建设,很快促成了秀湖水生态公园的建成。在璧南河城区段的治理中采取由政府担保,向世行贷款推进工程建设。

  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以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鼓励入驻企业投资周边生态湿地建设的举措。入驻企业通过优先打造周边水环境,提升企业地段价值,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少企业主动出资加快周边水生态湿地建设,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提高,璧山逐步走出一条“水库-湿地-公园-文旅融合”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新路子。近几年,在城区新建了12座水库,加上以前建成的20余座水库,逐一将其改造升级为一个个水生态湿地,再升级打造成公园,最后充分融入文旅元素,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水生态旅游景区。

  2018年9月建成并开园迎客的枫香湖儿童公园,以雪山水库及其下游湿地为依托精心打造而成,是璧山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典型代表,形成12个水体河库连通的生态涵养湿地,真正实现了近水亲水娱水乐水,建成当年财政回收45亿元,成为全国2019年春节打卡网红第七热门景点,今年国庆期间,公园游人如织,每天前往休闲观光的游客达3万人次之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璧山矢志不渝地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由于大量水库和湿地的建成,净水、补水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昔日臭气熏天的河流、水库、湿地恢复了靓丽容颜,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或准Ⅲ类标准,城市环境也由“脏乱差臭”向“生态宜居”华丽转变。

  同时通过治水兴水,显著增强了河、湖、库的拦蓄能力和防洪保安能力,璧山在近几年的10余次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中安然度汛,城市和农村均没有受淹,较好地消除了过去老百姓“十年七淹”的恐慌心里,确保了城乡群众安居乐业。

  如今,璧山“水清、水畅、城绿、景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美如画卷,彰显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美意境。

  得益于此,“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多张“国”字号名片成为璧山的耀眼招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0月12日

王炯其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重庆璧山区智慧河长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重庆市梁平区猎神水库正式竣工投用
重庆:把握主动权 打好持久仗
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等工程通过验收
重庆璧山区今年投入2411万元 实施24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