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重庆璧山区获批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分享到:
2019-06-03

  中国水利网站6月3日讯 (通讯员 王炯其)近日,笔者从区水利局获悉,2019年5月23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的通知》。

  通知显示,重庆市璧山区作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从2015年开始,通过3年多的试点建设,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被水利部正式获批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成为全国第二批58个获批的试点城市之一。

  璧山区紧邻重庆主城以西,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自古以来有“田肥美,民饶裕,巴渝名区”美称。全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万人。

  近年来,璧山区秉承“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的活力水城建设理念,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蓝图,有序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幅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水城美景正快步走来。

  曾几何时,璧山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区域环境、河湖水质一天天变差。

  10年以前的一段时间,璧山的母亲河-璧南河遭受严重污染,被人们戏称为“臭水河”。

  对此,璧山人进行了深刻反思,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坏了,河湖变脏了,这是我们需要的发展吗?不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却是长久的金山银山。对璧山来说,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才是正确而必然的选择。

  为此,璧山拉开了治水兴水大幕,以水为脉,按照“逢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城区原有的水体一律保护利用,且不作为商业用地开发利用,达到“大水体建公园,小水体现原貌,大河沟不覆盖、小河沟建湿地,大小水体连通现清流”的效果。

  2010年,璧山从璧南河污染治理入手,匠心独运地采取“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措施,运用“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全新模式全力整治璧南河水环境,让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水质由劣Ⅴ类实现了向Ⅲ类水质的转变,璧山老城区的防洪能力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新城区达50年一遇。

  为了治理和保护好璧南河的水质,璧山共整治400余家餐饮单位油烟污染,累计关停污染企业588家,关闭,建成45座污水处理厂站、13处中水回用工程,实现全区所有场镇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中水回用率达到36%;对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水质加大监测和巡查监管力度,完成新增的21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识标牌建设;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璧南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准III类标准。

  2014年9月,重庆璧山璧南河水利风景区因治理有方、管理精细、水质优良、生态良好、服务设施齐全、防洪能力显著提高而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每天前来休闲观光的市民和游客达2万余人。

  璧山建水城的步伐很快,近3年新建各类水体近200处,新建成东岳、大岚、雪山、双凤等12座城市景观防洪水库,扩建景观水库3座,建成高标准水生态公园6处,大小湿地20余处,新建整治河道12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建设各类水景观工程130余处。同时在新建成居民小区,建设环形水道和小喷泉,公共场所布置小水缸,营造小桥流水氛围。

  璧山非常注重水系的通达通畅,逢沟架桥、遇水不填,千方百计布局水网、拓宽水系,2015年开工实施的长江引水璧山连通工程已经贯通,每天调引长江水6.5万立方米,2017年又新开工了3个水系连通工程。这些连通工程建成后,能更好地向璧山城区实现生态补水,让璧山这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水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璧山“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雏形基本形成,目前城区水面占比已提升至10.8%,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水网密度突破3.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和地区价值大幅提升。

  得益于此,“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多张“国”字号名片纷至沓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6月3日

王炯其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重庆市水利局党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会
重庆市水利审批制度改革推出新举措
重庆市开州区采取措施治理污水乱象
重庆将实施重点水域10年禁捕
重庆市发布第1号总河长令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