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三峡水库15年来为下游补水2200余亿立方米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不可没
 
分享到:
2019-01-10

  □本报特约记者 周振

  日前,记者从重庆市水利局获悉,截至2018年年底,15年来,三峡水库已累计为下游补水2200余亿立方米,有效满足了下游生产、生活、航运、生态等用水需求,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三峡水库淡水充沛,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但这里也是重庆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系密布的独特地理条件,让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虽然已由直辖初的5.2万平方公里下降到如今的2.87万平方公里,减幅达44.8%,占全市总面积的34.8%,但年土壤侵蚀总量仍达到约9000万吨。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近年来,重庆市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为重点,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土整治项目以及三峡后续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衣,坡地变成梯田。

  “我们将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结合,在‘唤回’绿水青山的同时为老百姓打造金山银山。”重庆市水利局水保处处长罗凤介绍道,“在相对缺水的渝西地区,水土保持项目以种植花椒等耐旱树种为主,而在水资源丰富的三峡库区则以柑橘为主。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打造出致富产业。”

  “我家4亩多地,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万州区甘宁镇庙沟村村民许名贵说,“如今,我家靠着种柑橘一年轻松收入上万元。”原来,海拔500多米的庙沟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由于山高坡陡,基本农田少,坡耕地多,加之老百姓有顺坡耕作的习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014年瀼渡河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庙沟村实施后,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被改造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梯田,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5万吨,新增蓄水保水量70万立方米,提高了土地产出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前水位在汛期145米至非汛期175米之间变化,水库周边形成夏季出露冬季淹没反季节水位落差30米、岸线长5425.9公里、面积约284.7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其中重庆段消落区面积247.51平方公里,占87%,涉及15个区县和主城7个区。重庆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将三峡水库消落区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综合治理区3种类型进行分类保护。同时在万州、涪陵、云阳、忠县等库区重点区县开展了1.28万余亩的消落区生态修复试点试验研究,筛选出狗牙根、狗尾草、中山杉等10余种适宜消落区种植的耐淹植物,促进了消落区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在监测上夯基础。”罗凤表示,“要围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要结合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完成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任务;要完善监测体系,加快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月10日

周振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点亮深山里的幸福梦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龙河 幸福长流
重庆市璧山区坚持“五水共治”显成效
重庆璧山区启动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编制
重庆璧山区:甘甜水润万民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