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山海相依水相连 节约用水闽先行
广告
分享到:
2021-11-24
  近年来,福建省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根据“丰水”特点打造“节水”特色:通过福建大水网建设让“闲散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源”,通过非常规水源利用让“再生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器”,通过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让“优质水”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幸福泉”,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福建东南沿海厦门市、莆田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晋江市和东山县,创新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亮点纷呈、特色鲜明。从田间地头到工业园区,从雨洪收集到污水处理,高效节水灌溉、城乡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节水项目节水技术广泛推广运用,水资源节约集约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节水先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本文刊登这些地区的节水经验和做法,以飨读者。

厦门市:先行先试打造高颜值节水示范区
厦门市同安区石浔水闸改建工程  福建省水利厅 供图
  初冬之际,厦门市同安区东西溪边,溪水清澈见底;明媚的阳光下,一个蓝底白字的牌子格外显眼,上面写着“同安区同安水质净化厂入河排污口”。在牌子旁边,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看着从排污口流出的清水汇入东西溪。

  “我小时候,这条溪流是很清澈的,但十几年前变成了又臭又黑的溪流。小溪里的鱼没了,岸边的白鹭也飞走了。近几年,这里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小时候的清清河水又回来了。”老人告诉我们,他今天带来了渔具准备下网打鱼。 

  如今的东西溪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鱼儿、鸟儿都回来了,老百姓开心地笑了。 

  “这个厂的污水处理设计能力是日处理25万吨,现在能处理20万吨。此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当年11月就通水运行,对断流多年的埭头溪进行生态补水,一天能补水6万到7万立方米。”厦门市同安区河长办负责人李文选说。 

  厦门市科学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达标中水对埭头溪进行生态补水,消除黑臭水、修复河流生态,让埭头溪重现生机。除了生态补水外,这些水还用于绿化和灌溉。 

  这只是厦门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点。厦门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蔡毅鸿说,厦门市始终高度重视再生水利用,全市规划建设的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或者Ⅳ类地表水,为尾水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厦门市修订制订了《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厦门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规划》,全市再生水回用量8100.04万吨,利用率已达22.11%,比上年度增加66%,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及园林绿化,不仅做到了还水于河,更实现了让水多起来、动起来、清起来,达到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目标。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厦门地理特色的生动写照。但厦门又是一座工程性缺人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近80%的原水依靠域外调水。 

  面对如此困境,早在2006年,厦门就正式发布《城市供水节水条例》,相继出台了多项节水政策。今年开始,厦门在全国率先启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先行示范区建设。 

  为了进一步摸清用水单位的用水现状、提高节水能力,厦门市根据《城市供水节水条例》中“月用水量在3000吨以上的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每3年开展一次水量平衡测试工作”的有关要求,每年均排查、动员相关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并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组织专家验收,帮助企业查找用水管理漏洞,在保障企业生产需求的同时督促企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厦门市还从用水终端上大力推广运用节水新技术和新设备,从点滴之处抓节水,力争不浪费任何一滴水。 

  位于集美区的路达和成卫浴有限公司37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内,展出了近千件节水卫浴产品。“我们的产品节水率都达到了国家节水标准,每件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并要贴上节水能效标识才能销售。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我们有800多人的技术攻关团队,产品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公司销售经理自豪地介绍着产品。 

  节水先行已在厦门市各行各业展开,节水成效越来越显著。厦门市在城市规模扩大、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用水总量一直保持稳定。 

  “我们正在编制《厦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创建方案》,一张节水蓝图已快绘好。‘十四五’期间,厦门将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创建工作。”蔡毅鸿拿着讨论过多轮的方案说道。 

  随着节水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厦门市将完成健全节水法规与管理机制、全面实施节水双控管理、实施行业深度节水、推广全域节水载体建设、创新节水投融资模式、完善面向节水的水价机制和明确“四水四定”等任务,并结合城市建设特点,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将节水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构建智慧节水管理体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率先打造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颜值的中国节水示范区。


莆田市:木兰溪幸福之水长流

东圳水库  福建省水利厅 供图

  “我们精打细算,去年节水14万吨,节水率和水耗在全球200多家百威啤酒厂里排名第一,荣获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和福建省节水型示范企业荣誉称号。”位于莆田市的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威雪津”)技术服务部经理刘志泉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着节水“秘笈”。

  百威雪津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年产能150万吨,位居亚洲第一。 

  流淌千年的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总长105公里。千百年来,莆田人与水为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 

  2018年,百威雪津成功入选木兰溪治水理念节能示范点。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保护好木兰溪义不容辞。 

  “绝不浪费一滴水,努力不让一滴污水排入木兰溪。”刘志泉坚定地说。百威雪津主动把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融入到产业链中,共护木兰溪碧水长流,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绝不浪费一滴水”已成了莆田人民共同的心声。去冬今春,福建省持续干燥少雨,气象干旱再度发展,部分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一定影响,让更多人感受到水的重要性。 

  莆田市也遭遇百年大旱,但是莆田城乡供水总体平稳,被誉为莆田人民“大水缸”的东圳水库除了日常供给,甚至有多余的水供给涵江、西天尾等地用于生产、灌溉。这一切都得益于莆田近年来不懈的水利建设和节水协作,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之源”。 

  东圳水库管理局工程师张建新说,从2008年开始,各渠道管理所相继实施渠道防渗工程以提升水源利用率,修复后的灌区渠道年可节约水源5800万吨。通过科学保护与修复,东圳水源地水体涵养能力显著提高,水库保护屏障不断增强,大水缸也越来越“富有”。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莆田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局长郑国海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莆田市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灌溉体系,升级行业节水技术,加快供水管网改造。 

  目前,莆田市已基本建立起“政府严格管水、社会各业节水、全民积极参与”的节水构架,节水效益显著。到去年年底,莆田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亿立方米以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8.7%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木兰溪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全国瞩目。 

  莆田市将坚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让木兰溪幸福之水长流。


平潭综合实验区:缺水海岛蹚节水新路

平潭综合实验区雨洪利用工程——冠山湖 杨美杰 摄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踏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一刹那,看着眼前的景色,让人脑海里不自觉地闪过这两句歌词。 

  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座名副其实的海岛城市,四面环海,风景优美。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因水而美的城市,却常年深受缺水困扰。 

  “平潭是福建少雨地区之一,境内也没有大的河流,主要供水水源就是岛内最大的淡水湖三十六脚湖,属于绝对贫水区。在缺水严重的时候,停水也是常事。”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处水资源科科长丁峰说。 

  缺水唤醒节水智慧。深受缺水问题困扰的平潭,在困境中谋出路,积极探索节水路径,如今走上了争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的道路。 

  “自从采用微喷灌后,浇地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葱种植基地,海坛街道新桥村村民张平指着自己承包的大葱种植基地高兴地说。 

  只见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喷头飞速旋转着,喷出的水雾笼罩着青青葱苗,每一棵稚嫩的葱苗都受到清水的滋养。 

  “以前浇这200多亩地要一个星期才能浇灌完,现在一天就能浇好。大水漫灌变成了小水喷灌,浇得又均匀又透彻,而且还省工省水。”张平诉说着微喷灌给他带来的惊喜。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潘家宝介绍:“以前大水漫灌的时候,沟渠里的水经常不够用。自从2017年我们实施以微喷灌设施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后,即使在旱得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影响到农业种植。微喷灌用水少还效率高,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节水让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农民切实尝到了甜头。 

  对于缺水的平潭来说,建设城市“净水器”,实现水的循环再用,也是破解缺水难题的重要一招。 

  “污水处理厂相当于城市的‘净水器’。我们厂通过回收生活污水,将废水进行集中处理,水质达标后,出水用于道路冲刷、绿化灌溉等,提高中水的回用率。”平潭水务竹屿再生水厂负责人高杉说。 

  竹屿再生水厂是平潭最大的再生水厂,目前尚处于试运行阶段,日处理污水量在1.2万吨左右,计划远期将达到18万吨。根据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将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4座已经完工。这些城市“净水器”的建成,提高了中水的回用率,让水资源在平潭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破解缺水难题,除了节流,还要开源,“夹缝”中求水,让水资源实现不断扩容。 

  “芦北湖和冠山湖都是我们修建的雨洪收集工程,雨水在这里被收集起来,这些水可以作为三十六脚湖的补充水源。在2020年大旱期间,这两个湖共提供了200万立方米的水,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丁峰说。 

  背靠君山的芦北湖和冠山湖,仿佛平潭的两个大水缸,为缺水的平潭增加了一份水安全保障。 

  农业高效节水、污水再生利用、雨水集蓄,还有海水淡化……一项项节水措施,让每一滴水在平潭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让这座深陷缺水困境的海岛城市蹚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目前,平潭正在加快创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拟通过近、远期建设,逐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稳步实施不少于100个的节水载体和不少于10个的节水标杆建设,引领行业节水对标达标。 

  立足现状及特殊定位,平潭近期以2025年为规划水平年,达到福建省内先进水平;远期以2035年为规划水平年,达到国内先进指标水平。


晋江市:开源节流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晋江仙石污水处理厂内正在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绿化  杨美杰 摄

  初冬的晋江市,阳光明媚,习习海风吹来,略带凉意。

  我们来到晋江市九十九溪浦沟支流南低干渠1号节制闸前的桥上,循着哗哗的流水声望去,清澈的水流从出水口奔涌而出,欢快汇入南低干渠一路南下,沿途两岸风光旖旎。 

  “这是晋江市首个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仙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5个出水口中的1个,一期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现在仙石污水处理厂每天有15万吨尾水可以回用过来,目前主要用来进行河道水系生态补水,远期可以达到每天30万吨。”晋江市水利局规划建设科科长孙文集介绍,这个项目也是2020年晋江市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于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过“变废为宝”,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让河道水系的水活起来、流动起来,消除了黑臭水体,确确实实受益的是周边群众,也是晋江市推进节水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晋江市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实施步伐,围绕覆盖全市的7座污水处理厂,分片区先后编制《晋江市城东片区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和《晋江市中水回用专项规划(远东、晋南、西北片区)》,并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除了已完成建设的仙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投资1亿多元的南港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也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即将进入工程招标实施阶段。 

  晋江市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鞋都”“中国陶瓷重镇”等荣誉称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列全国第4位,经济实力连续28年居福建省县域首位。 

  如此一座经济雄厚的滨海城市,晋江市的水资源却并不宽裕。晋江市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3.22亿立方米,按2019年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30立方米,属国际上通称的水资源“绝对贫水区”,每年80%以上的用水需通过外引客水来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用水紧缺的形势日趋严峻。 

  为攻克用水紧张难题,为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用水保障支撑,晋江市大胆创新改革,首先理顺管水治水体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把所有和水相关的职能部门都统一到水利部门,形成合力办大事。 

  孙文集说:“我就是从市政部门调整到水利部门的,原来是在市政部门做給排水的,2019年所有跟给排水有关的人员和工作就随着职能调整到了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效果更好,不同部门发生扯皮的现象不再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就是坚持开源节流齐抓共管,力争做到内外双赢,全力确保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安全。 

  开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持续完善引供水网络,自1995年启动以来,已全面完成全市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引水第二通道建设,现已形成了长藤结瓜的晋江市供水网络。 

  节流:全方位推动节水行动,把水用在“刀刃”上。 

  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系连通等一系列节水措施在晋江大地逐个落地实施。 

  在仙石污水处理厂,经过格栅机、沉沙池、沉淀池等环节处理后,污水从原先的黑黄发臭变成了与矿泉水对比,肉眼无差别、无色无味的清水。 

  如今,污水管网正哗啦哗啦地收纳市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领着污水“走进”污水处理厂,开启“蜕变之旅”。处理后的尾水开始悄然无声地回灌于晋江的大沟小渠。 

  晋江市区水系连通及生态提升工程已投入使用,缓解了缺塘溪、梧桐溪和梧垵溪等流域存在的河道干涸、基流流动性差等问题,大大改善了三条流域的水质。 

  晋江城市自来水厂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城市供水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目标,管网漏损控制在8%以下。 

  此外,利用节水企业、节水单位、节水小区等节水载体的成功建设和命名,为晋江市的城市节水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自备水动态管理,完善重点取水户用水监控,按时足额征收水资源管理费,为水资源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晋江市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20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 

  “十四五”期间,晋江市将聚焦“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文化提升+智慧水务”,围绕晋江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目标任务,对标“品质”要求,建设水务一体的新格局。


东山县:奏响城乡供水协奏曲

利用中水进行生态补水的东山县樟塘村村前溪  杨美杰 摄

  “喂,是供水保障110联动队吗?我们家的水管被挖掘机不小心挖断了,麻烦尽快来维修一下。”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宅山村村民朱振义在盖房打地基时,自家的自来水管不慎被挖断了。

  打完电话约15分钟后,110联动队的工作人员便赶到了朱振义家。不一会儿,问题便解决了。 

  “自从我们喝上自来水后,不仅水质变好了,而且还更便利了。出了问题就可以打电话给110联动队,他们很快就会赶过来维修。”朱振义说。 

  2006年,为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东山县提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2011年基本实现全县通水。 

  “东山是海岛县,没有自己的水源,水资源匮乏,主要是通过水库调水和岛外引水来解决水的问题。东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践在福建省内算是比较早的。”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山水务”)总经理王舜添说。 

  东山县的第一水源来自云霄杜塘水库和峰头水库,经向东渠引到东山。两个水库距离较远。距离远,就意味着水损耗会比较大。因此,对于本就缺水的东山来说,提高引水效率是必修课。 

  “我们的节水是全流程的。从源水就开始节约,成立专业队伍,负责沿途的巡护工作,及时发现漏水情况,保证引水的效率。巡护员不断巡护力,以保证水质安全,避免引水沿途对水的污染。”王舜添说。 

  东山现有两个自来水厂。为节水,除了留少量用于调节外,东山水务按照使用量进行生产,确保每天生产的水基本都能供出去;另外就是控水压,在保证老百姓用水的基础上,降低水压,避免浪费。 

  2020年,东山水务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实施了两个项目。一是投入4000多万元,对原供水能力不足的陈城片区管网进行改造和新建,日供水能力由7.5万吨提高至10万吨;二是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智慧水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大屏幕上,各种水务信息都实时汇聚在这里。 

  “目前一半已经更换成智能水表,对漏水的监控更直接,能实时传递漏水情况。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曲线就能判断是否漏水,及时电话通知或直接上门提醒,避免浪费。”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说。 

  在东山县城乡供水“协奏曲”中少不了当地居民的参与。东山县积极宣传节水观念,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呵护,看到哪里漏水或破损,就打电话让110联动队来维修。110联动队24小时值班,接到电话后直接带着工具到达维修点维修。东山水务办公室主任沈美丽笑着说:“东山县毕竟不大,很多都是认识的亲戚或朋友,经常有人将电话直接打到王经理这里。”在多管齐下的努力中,东山水务把漏水率控制在8.6%以下。 

  东山的节水是全流程的,因此污水的再利用也必不可少。东山水务计划建设三个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两个,每个厂污水日处理量达2万吨,远期计划将达10万吨。“目前我们的中水回用率是100%,尾水用作河道补水、绿化灌溉等。从供水到污水处理,可以说,我们基本是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王舜添说。 

  从源水到制水、从供水到污水处理,全过程的节水为东山提供了水保障,经济也借此腾飞。在东山用水得到保障后,企业引进也比较容易,产业也得到发展,水产加工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玻璃制造业、光伏业等都因势发展起来。 

  “水产加工业是我们这里比较大的一个产业,有大约200多家,一年产值能到200多亿元。”王舜添说。 

  2016年起,东山县还启动了第二水源建设,为缺水的东山提供更加坚实的双水源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幸福感顺着水管流入东山县每一户村民的心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如村民朱振义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安全饮水工程是由衷地点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1月23日
张智杰 杨美杰 顾云 吴涛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司法联动共治河 全民齐心护清流
福建罗源县:靶向发力 全民护河
幸福河湖建设的“莆田路径”
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第1标段 九都~大道洲主洞顺利贯通
福建龙岩市坪坑水库大坝封顶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