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烤”验下的河道卫士
□通讯员 杨丹
今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下游局河道勘测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勘测队员们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自4月启动一年的外业勘测任务后,全员投入工作的他们,不仅要跟上紧凑的工作进度,还要直面入夏以来持续“加码”的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是如何确保各项勘测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的?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破解密码?
勘测人员进行水准观测 杨丹 摄
7月的一个清晨,在长江下游沿岸的某测量现场,河道勘测队员们已经整理好测量设备,于7点30分准时出发,开启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测量工作。随着一天勘测工作的展开,答案也渐渐清晰。
科技赋能:无人机激光雷达开启勘测“加速度”
“嗡嗡……”随着引擎声响起,河勘中心技术骨干付康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遥控终端。在他的操作下,一架搭载着激光雷达系统的小型无人机平稳升起,顺利飞上高空,旋翼卷起的微风拂过岸边芦苇,按照起飞前设定的航线,对长江河道及周边地形展开三维激光扫描。
“激光点云数据已开始回传!”不到半个小时,1平方公里的1:10000地形图测绘任务便高效完成了。与此同时,另一个队员桑国庆正使用RTK在关键点位进行校核测量。
坐在测量车内,付康边查看测量手簿里的参考底图边回忆说,“以前测这个断面的时候,需要十几个人扛着仪器,沿着岸线徒步测量,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他指着测量手簿里的参考底图补充道,“现在利用无人机配合新系统,测量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的赋能也是部门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能够高效推进勘测任务的关键。据悉,本次测量任务采用“2+2”的人员配置模式,每组都是“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辅助RTK”,并通过对测量线路合理分工,最终在10天内便高效完成了测量任务。
精细管理:标准化操作筑牢质量防线
潮水涌动的江面上,测验职工张孝首正紧盯手表:十、九、八、七……时间到,动船!
这是发生在2025年长江三峡工程杨家脑以下河段江心洲汊道分流分沙观测(九江-江阴)洪水期测量现场的一幕。由于长江大通以下受寒潮影响明显,稳定流流量测验必须精准把握高潮后2.5小时的测量窗口。以8时高潮为例,测量船必须在10时前抵达断面待命,10:10准时出航,完成往测测量后在岸边待命,在10:30之后进行返测测量,确保卡在高潮后2.5小时完成往返测量任务。
这种严苛的时效性要求,使得设备可靠性成为整个测验工作的“生命线”。任何仪器故障都可能导致当天的数据全部无效。特别是在同步施测江心洲岔道时,双船作业的协同性要求更高——若其中一艘船的仪器出现故障,另一艘船的数据也将失去价值,造成双重资源浪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河道勘测中心主任毛金锋深知,前期准备工作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勘测任务成败。为此,2023年,他组织部门技术骨干编制了详细的操作手册。手册中详细介绍了每一个仪器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流程,从仪器的安装调试到日常维护,再到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都有明确的规定。“每次项目启动前,我们都会召开专项任务书学习会,确保每位职工熟悉仪器操作,并严格执行测量前的设备检查制度。”毛金锋介绍道,这套规范化管理体系,为河道勘测中心测得的各项数据提供了坚实保障。
质量闭环:当日数据当日清的硬规矩
河道勘测工作的质量核心在于数据的精准性。这一要求既体现在外业测量的高标准上,也贯穿于内业数据处理的每个环节。河勘中心通过建立内外业协同的质量管控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数据质量保障机制。
“我们要求每个外业组必须配备专职内业人员。”毛金锋介绍,每日外业结束后,内业人员需立即开展数据整理工作,系统排查漏测、航迹偏移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会与测量小组沟通,确保在次日工作中及时补测修正。
“数据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哪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后续的河道规划、工程设计等工作,所以必须一丝不苟。”一位内业人员说道。正是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了每一组数据的准确性,为河道勘测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17日
作者:杨丹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