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流域 > 淮河

千里淮河畅通途

发表时间:2025-11-18
  □本报通讯员 焦娇 记者 王佳 王瑜 

  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再添“利器”! 

  11月17日,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举行开工动员。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和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淮河中游尾闾不畅、洪泽湖溧河洼承泄支流入湖洪水能力不足问题,对于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体系、完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谋划 

  久久为功致力淮河安澜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强调要“统筹处理好洪水蓄、滞、泄、排关系,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抢险救灾能力。”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千里淮河,出桐柏,穿大别山,越黄淮海平原,过洪泽湖,自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一路奔腾,浩荡东流。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象条件复杂,支流众多,加之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洪水下泄困难,水旱灾害频发。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为淮河保护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据统计,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开发、保护的新纪元。1950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从1950年开始的大规模治淮建设,到1991年淮河大水后确定实施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再到2010年部署实施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经过多年治理,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上游拦蓄洪水能力偏低、中游河道泄流不畅、洪泽湖中低水位时下泄能力偏小等短板弱项,流域防洪韧性和安全裕度不足,特别是历史上黄河夺淮造成的洪泽湖对中游洪水顶托、尾闾不畅问题仍使沿岸居民遭受洪涝威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处处长倪大银说。 

  淮河之难,难在入海。如何解决淮河中游尾闾不畅、下游洪水出路规模不足等问题,让千里淮河通江达海?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被纳入流域规划治理大局。 

  按照规划安排,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分5段进行治理,其中王家坝—临淮岗段、正阳关—峡山口段、蚌埠—浮山段已完成或基本实施完成,此次开工的是浮山以下段。 

  淮河浮山以下段位于淮河干流中游尾闾,是淮河入洪泽湖的关键河段。“工程的实施可打通淮河直接入洪泽湖通道,有利于中游洪水通畅下泄,使得浮山以上各段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淮委防御处处长何琦说。届时,与上游已实施的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下游开工建设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形成“接力”,联合发挥效益,千里淮河畅通途,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治淮75年来,经过持续、系统、全面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形成以水库拦洪、堤防挡洪、行蓄洪区分蓄洪、分洪河道及入海通道排洪为骨架,多工程协同联动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体系布局持续优化,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淮委副主任吴贵勤说。 

  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滞蓄洪水、整治河道承泄洪水,下游扩大入江入海能力下泄洪水……75年来,从无路入海、水系紊乱到蓄泄兼筹、疏通出路,治淮久久为功。 

  系统治理 

  团结协作破解难点堵点 

  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兴利除害相辅相成。 

  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涉及安徽、江苏两省,属于跨省流域性骨干工程。工程实施后,一方面,将有效解决中游洪水出路和中小洪水“关门淹”问题,减轻安徽省防洪压力;另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大下游洪泽湖防洪压力,且主要工程措施和移民占地在江苏省境内。如何更好平衡解决工程涉及的上下游省际问题,成为工程前期工作的难点问题。 

  从2010年淮委开始启动工程前期工作,到2024年工程可研审批受理所需的停建令、移民大纲及移民安置规划等10项、42个子项前置要件全部办理完成;从2025年2—3月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分别经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批复,到9月工程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多年来,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指导和支持下,淮委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会同安徽、江苏两省充分发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坚持流域协同治理,合力推动工程开工建设。 

  目标一致、布局一体、步调有序……新中国治淮75年来,淮委和流域各省在协同推进事关流域全局的治淮工程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经验之路、胜利之路。 

  民生为要 

  勇担使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2025年10月,淮委主任杨锋在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强调:“要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加快推进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建设。” 

  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是流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流域防洪保安,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新辟冯铁营引河,将使近半数洪水就近入洪泽湖,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及其他防洪保护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潘村洼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将极大改善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区域防洪排涝条件。鲍集圩行洪区调整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一部分,将有效提高启用标准;系统治理溧河洼,将大大改善怀洪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骨干河道排水条件,减轻溧河洼两侧圩区和泗洪县城的防洪除涝压力。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悉,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总投资69亿元,将在稳投资、惠民生、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流域国家水网格局。工程实施后,将有力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为搭建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流域水网奠定重要基础。 

  水利工程,利国利民。淮委建管处副处长谭舒燕说:“随着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37项、竣工验收17项,剩余1项淮干峡山口—涡河口段工程即将开工。” 

  “下一步,淮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目标,按照水利部要求,多方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推动工程成为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同时,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进一步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淮河贡献。”杨锋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18日

作者:焦娇 王佳 王瑜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