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流域 > 淮河

淮河安澜看今朝

发表时间:2025-09-13

  □记者 杜雅坤 王瑜 燕乃一

  立秋已过,暑意未消。沿着安徽蚌埠城区沿淮景观带漫步,波光粼粼的淮河水倒映着两岸绿草茵茵,市民沿淮健身锻炼,孩童临水嬉戏玩耍,一派人水和谐之景。

  历史上,因淮河水灾频发,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救民于水患,国家作出了根治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大规模治淮的热潮。历经75年的系统治理,淮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5年来,淮河两岸日新月异,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日前,记者深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五市,亲身感受淮河的变迁。

  治淮重器:守淮河安澜之“安”

  走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实物,静静诉说着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背后,那段曲折艰辛却充满力量的治理历程。馆内生态淮河数字沙盘光影闪烁,一座座壮丽的水利工程随着视频解说跃然眼前,这些分布在淮河沿线的“治淮重器”,正是保障淮河流域洪旱无虞的法宝,也是守护沿淮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屏障。

  位于淮河干流上中游交界安徽省阜南县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就是淮河防汛的一张王牌。作为蒙洼蓄洪区的进洪口,守卫着蒙洼蓄洪区19.8万亩耕地和18.5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2020年7月,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王家坝闸迎来历史上第16次开闸蓄洪,得益于日臻完善的淮河流域工程体系和科学有序的调度手段,成功削减淮河干流洪水压力,为下游地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时隔五年,王家坝闸经历了智慧迭变。“我们通过升级改造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集中精准远程控制,遇到检测数据异常可以自动报警,为工程安全运行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指着中控室的显示屏介绍,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水位、流量、测压管等数据,让每一次调度都有据可依。

  如果说王家坝闸是淮河防洪的“定盘星”,以精准调度锚定上游洪峰、为下游抢出缓冲时间,那么淮河入海水道则是淮河安澜的“疏洪脉”,凭宽阔河道与高效排洪能力,将过境洪水顺畅导入黄海,彻底告别了淮河“无入海通道”的历史。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江苏省淮安市内的二河闸,东至盐城市滨海县扁担港,是扩大淮河下游泄洪能力、保障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安全的关键性工程。从高空俯瞰,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两条水道并驾齐驱,输送着滔滔淮水奔流入海。如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在盐城市阜宁县的2024年度河道工程施工7标现场,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宽阔的河道雏形已现。“2024年度河道工程施工7标于2025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采用南北泓互为导流施工方式,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河道开挖、边坡防护及涵闸加固等。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北泓1.5米以下护坡工程施工,北泓2.5米以下土方填筑和滩地填筑施工,北堤防土方填筑84.4万立方米。”工程项目经理范兆峰介绍,二期工程建成后,淮河入海水道泄洪流量将从一期的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至70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防洪标准将大幅度提升,保障洪泽湖及下游地区2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亩耕地防洪安全,同时有效改善总渠以北地区排涝条件,为淮河出海二级航道建设创造条件,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淮委以流域为单元,持续织密防洪工程“安全网”。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沂河沭河上游堤防加固等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引江济淮二期、袁湾水库、昭平台水库扩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加快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持续推进,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有序实施,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开工36项、竣工验收17项,累计完成投资逾1290亿元。这些工程前后衔接、功能互补,从点到面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洪减灾体系,守护淮河两岸岁岁安澜。

  综合利用:利淮河生态之“举”

  在推动淮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淮河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始终是重要命题。淮河水利委员会坚持以系统思维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淮河不仅成为“安全河”,更成为“生态河”“幸福河”。

  蚌埠闸位于淮河中游,闸上水域不仅是蚌埠市及上游沿线城镇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更是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多年来,蚌埠闸通过调控闸上水位,确保沿线取水口稳定取水,避免枯水期因水位过低导致取水困难。“通过科学精准调度,蚌埠闸为上游地区年平均供水总量约19亿立方米,保障了怀洪新河引水、茨淮新河提水条件,对缓解区域干旱缺水压力、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与粮食安全、改善淮河干流生态环境、提高航运能力起到了重要战略支撑作用。”安徽省蚌埠闸工程管理处副主任李洁表示,随着引江济淮工程、怀洪新河灌区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与大型灌区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蚌埠闸的水资源配置地位作用与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在保障供水的同时,蚌埠闸也始终守护着淮河的生态底色。通过合理调蓄水量及建设鱼道工程等生态补偿与修复措施,缓解和补偿工程建设运行的生态影响。如今,蚌埠闸工程管理区内树木苍郁,透过鱼道工程观景廊道的玻璃窗,可见水流通过58个隔板缓速而下,鲢、鳙等鱼类得以逆流而上,有效维系了流域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淮委建立并充分发挥淮河流域省际河湖长制联席会议、“淮委﹢5省河长办”沟通协商、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淮河干流省界段采砂联防联控、大运河管理保护“淮委+黄委山东河务局+苏鲁两省河长办”协作等机制作用,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指导推动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流域重要湖泊退圩还湖累计超260平方公里。制定印发流域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累计建成1800余条(个)幸福河湖,9条母亲河复苏河段全部实现全线贯通和增加有水河长、时长年度目标。如今,淮河流域越来越多的河湖实现休养生息,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伴水而生:享沿淮安居之“乐”

  淮河的变迁,最终体现在沿岸百姓的生活里。从“水来搬家、水退修房”的窘迫,到“安居乐业、产业兴旺”的富足,沿淮群众的生活变迁,是75年淮河保护治理成效最生动的注脚。

  庄台是蒙洼蓄洪区里典型的生活场所。为抵御洪水侵袭,当地村民世代筑高居住地基,洪水来时,退居在高地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今的庄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望受灾群众时强调,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5年间,淮河干流王临段、蚌浮段等行洪区调整建设工程基本建成,区内20余万不安全人口得到有效安置,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流域21处国家蓄滞洪区全部建档立卡,数字孪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统筹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持续走向规范,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74岁的郭华平家住西田坡庄台,他亲历过淮河多次洪水,也见证了西田坡庄台从“人均二十平,头顶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的巨大变化。通过实施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建设,如今庄台上屋舍整齐,道路平整,水电到家,绿树成荫,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居住环境改善了,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蓄洪区内百姓也从过去“守着水患愁”,发展到如今“靠着产业富”。

  在阜南县王家坝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好不繁忙,缝纫机“嗒嗒”的运转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工人熟练地剪裁、缝纫,一个个箱包逐渐成型。“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工作时间很灵活,既可以赚钱,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小孩。”家住在王家坝镇李郢村的郑继红谈起这份工作脸上笑容洋溢。“‘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这是我们给工人的承诺。”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告诉记者,自2020年以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增加了一倍,产品也从单一的软包发展到拉杆箱、背包等二三十个品种,95%的产品远销欧洲市场,“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半自动化生产线,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除了发展产业,让群众搬离危险区域、住进安全住房,是保障蓄滞洪区百姓生活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随着蓄滞洪区居民安置政策的不断完善,蓄滞洪区内百姓响应政府号召,分批有序地从蓄滞洪区搬迁至新建保庄圩等安全区域。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西乡碉楼村村民王孝丽最近喜迁新居:“以前我们住在蓄洪区内,一来洪水就得搬迁,心很慌,如今好了,搬到新安置区里,屋子宽敞,周边环境也好,生活很方便,再来洪水我们也不害怕了。”王孝丽口中的新安置区就是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程。工程自2019年启动,采用直接建房外迁、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和迁入安置三种方式。“目前正在通过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和迁入安置2.99万户9.22万人。截至8月25日,已分配安置房9628套,约占总任务的86%。”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居民安全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黄友志说。随着居民的不断迁出,“水来搬家,水退修房”的生活也将一去不复返。

  暮色中的淮河波光粼粼,映着两岸亮起的灯火,也映着沿淮百姓脸上舒展的笑容。75年治淮之路,筑起了抵御洪旱的坚固屏障,铺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大道,呈现出“安澜、生态、富民”的生动图景。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河,正以奔腾不息的姿态,守护着两岸的岁岁平安,也助推着淮河保护治理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12日

作者:杜雅坤 王瑜 燕乃一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