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流域 > 淮河

千里淮河今安澜 | 蒙洼蓄洪区:“孤岛”与“圩城”的新故事

发表时间:2025-09-02

  □记者 王瑜 燕乃一 杜雅坤

  淮河两岸,绿意盎然。蒙洼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是淮河干流的重要蓄洪区之一,承担着调蓄洪水、保障流域安全的重要使命。历史上,蒙洼蓄洪区多次启用,为减轻淮河洪水压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5年过去,这片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日前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从“孤岛”庄台到“圩城”保庄圩,一路探访,寻找答案。 

蒙洼蓄洪区 记者 燕乃一

  “变化可大了,以前跟现在大不一样了!”作为土生土长的西田坡庄台居民,70多岁的郭华平介绍,近年来,当地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对庄台进行了加高和坡面硬化,庄台防洪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郭华平所居住的庄台,是蒙洼蓄洪区内一种人工垒筑的“岛式高地”,远看像倒扣的盆顶,人住在“盆顶”上,洪水来临时可有效防止水漫高台。郭华平感慨地说:“现在路修好了,家家都有厕所,洗澡的热水器都有了。”

  曹集镇人大主席张文举介绍:“当前我镇正在开展利民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约5000万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路网34公里、电网10.5公里,投用排灌站两座,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随着蓄滞洪区居民安置政策的不断完善,庄台许多居民也已逐步迁到条件更好的保庄圩。保庄圩是在蓄洪区居民点外围修筑防洪堤坝形成的封闭防护体系,通过堤防阻隔外部洪水,保障圩内人民安居乐业。

  “以前住得很拥挤,又脏又乱,现在住得宽敞多了,小孩上学、就医,都比以前在庄台方便太多。”淮上社区居民崔虎说。

  同在淮上社区居住的李慧也深有感触:“现在搬到这个安置小区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生活、就业、照顾家庭都比较方便。”

  李慧口中的“家门口上班”,正是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送来”的岗位。

  2024年8月,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入驻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拉杆箱日产量可达800个。总经理王恒亮介绍2024年5月到现在,我们新增了几条生产线,工人从以前的九十人,增加到现在170多人,生产车间的面积也比之前增加了一倍。

  目前,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已集聚箱包、服装、电子产品等多家企业。产业兴旺让“离土不离乡”成为现实,也为“人口不再增多”提供了经济支撑。

  蒙洼之变,根基在水。5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持续推进蓄滞洪区建设,淮河干流王临段、正峡段、蚌浮段等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蓄滞洪区行蓄洪功能进一步加强;花园湖、董峰湖、寿西湖等蓄滞洪区进退洪闸建设实施全面完成,淮河干流开口行洪的蓄滞洪区不断减少;蒙洼蓄滞洪区新建安岗西1座保庄圩,城西湖蓄滞洪区新建王截流和陈郢2处保庄圩,寿西湖新建菱角、涧沟、城西3座保庄圩,20多万不安全人口得到妥善安置;流域21处国家蓄滞洪区全部建档立卡;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持续走向规范。

  下一步,淮委将加快推进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作持续完善蓄滞洪区安全体系,改善蓄滞洪区内居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

  从庄台到保庄圩,从“孤岛求生”到“圩城安居”,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防洪能力的持续增强,是淮河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铿锵回答。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2日

作者:王瑜 燕乃一 杜雅坤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