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长河润九州
——黄委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6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治黄答卷: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升级,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绵延赓续……黄委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以“六条实施路径”为牵引,推动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让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持续焕发新生。
世纪工程筑牢治本之基
“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站在晋陕大峡谷的崇山峻岭中,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王贵军望着穿梭的工程车辆,眼角泛起泪光。这个承载几代治黄人梦想的超级工程,正在改写黄河水沙调控的历史。“古贤水利枢纽建成后,将与三门峡、小浪底形成‘黄金组合’,进一步增强黄河水沙调控和水资源调蓄能力,提高黄河中下游水安全保障水平。”王贵军介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施行6年来,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水库工程、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等分布在黄河上中下游的重大水利工程,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安定。
2024年6月,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168处河道工程全部完成投入使用验收;2025年1月,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37座涵闸主体工程全面完工……6年来,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等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纷纷从“蓝图”变为现实,有效提升了黄河的水沙调控能力、防洪能力、供水能力,为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安澜为本筑牢生命防线
2021年9月,黄河中下游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8轮秋雨连番登场,让黄河防汛调度中心气氛焦灼起来。
黄委逐日滚动会商研判雨情、水情、工情,密切跟踪监测洪水演进,各级机关干部近2000名下沉防汛一线,在一轮轮与洪水的博弈中,护卫黄河安澜。
6年来,黄委强化“四预”措施,抓早抓细抓实各项防御工作,科学精细调度干支流骨干水库,累计应对干支流13场编号洪水,坚决守牢水安全底线。此外,黄委不断探索完善水沙调控机制,更加注重水沙调控、抗旱等目标多赢。2019年9月18日至2025年8月底,黄委累计开展9次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11.05亿吨,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最小过流能力从43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面对旱情,黄委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四个精准”要求,统筹调度生命之水,全力保障流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2025年7月底至8月初,黄委精细调度东平湖水库,通过梁济运河跨流域向南四湖进行补水抗旱,使淮河流域南四湖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2025年春灌至夏种结束,全河累计引水量123.8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10.54亿立方米。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平台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黄委加强系统研发与迭代升级,开发完成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四预”系统,初步实现重点河段防洪“四预”功能;“模型黄河”持续开展大洪水模拟试验,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支持精准化决策的功能;三门峡等3座直管水库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成,光电测沙仪、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等新仪器新设备自主研发成功……如今,黄委已基本形成涵盖水文预报、工程调度、灾情评估、冰凌预报、河口治理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模型架构体系,为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撑。
节水革命激活发展动能
“过去大水漫灌的时候水量不好掌握,一亩地要浇50~80立方米的水,现在精准灌溉每亩只要20多立方米。”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种粮大户赵永顺打开智能水阀,汩汩清水顺着管道滋润麦苗。
当前,数字技术正不断为黄河流域水权交易、灌区高效节水等工作增效赋能。截至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8以上。
市场机制的引入,让节水焕发新活力。2023年11月,宁夏通过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完成全国首单跨省(自治区)水权交易,以1800万元购得四川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2025年8月15日,四川与内蒙古完成黄河流域第二单跨省(自治区)用水权交易协议。
水权的市场化流转,开创流域协同节水新范式。黄委持续推动黄河流域跨省(自治区)用水权交易“接力”,不仅让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更为破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生态修复焕发大河生机
2025年4月23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今年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破壳诞生。
“连续26年不断流的黄河,给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灵最可靠的承诺。”保护区工程师马建军介绍,6年来,黄委累计向河口湿地生态补水12.6亿立方米,造就了这条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的“星级服务区”。如今,685种种子植物、1633种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安家。
在黄土高原,一场“绿色革命”悄然发生。陕西绥德辛店沟的梯田里,新栽的油松已长到2米多高。通过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这里的治理成果将不断转化为真金白银。2019年至2024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公里,减幅6.96%。5.83万座淤地坝牢牢锁住泥沙,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2019年以来,黄委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流域统筹与区域协调,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共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7.7万名,村级河湖长(巡河员、护河员)35.6万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通过黄河“清河行动”“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累计整治流域“四乱”问题8.2万个;黄河流域10条重点河流20个主要控制断面逐月生态流量达标率良好。
文化薪火照亮复兴之路
当黄委参与指导的电视剧《天下长河》首播收视率破0.6%时,黄河博物馆讲解员张笑蕾正为研学团队讲述镇馆之宝——“郑工合龙处碑”的故事。“这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6年来,黄河博物馆日均接待量持续增长。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的喜讯,更让这座“黄河百科全书”闪耀国际舞台。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历史担当和时代需要。黄委打造“三千里长堤,五千里华夏”水文化品牌,相继设立黄河水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和中国水利廉洁文化中心,制定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导则等制度标准,初步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2025年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
治黄精神代代相传。在位于山东鄄城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苏泗庄管理段段长毛宁为新入职职工讲述1946年老一辈治黄人开启人民治黄新纪元的故事;在河南兰考东坝头,焦裕禄精神与新时代治黄实践交相辉映;《薪火传承》专题片里,治河老专家以口述方式重现治河重大历史场景,三代黄河人的接力坚守,诠释着人民治黄事业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数字孪生的实践,从“黄河宁,天下平”的祈愿到“幸福河”的生动实践,这条亘古奔腾的母亲河,正在焕发新的面貌。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18日
作者:刘丛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