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黄河口“装进”试验室
发表时间:2024-03-01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王静琳 通讯员 白云鹏骞
从空中俯瞰,坐落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口模型试验大厅,犹如一片巨大的银杏叶。
试验大厅是模型黄河东营基地的主体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河道厅和海域厅两部分,河道厅是“叶柄”,海域厅是“叶面”。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访试验室里的黄河口奥秘。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口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朱超向记者介绍,目前,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面积达2500平方千米,且每年仍以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湾推进,迫切需要建设黄河口模型,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和河口三角洲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2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全面启动黄河口模型前期建设,将黄河口按比例缩小“装进”试验室里,探索黄河口复杂的水沙运动规律和潜在机理。
“黄河口模型体量大,是当前国内最大的单体物理模型,面临多沙弱潮模拟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且无经验可供借鉴。我们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建设了刁口河河道和局部海域模型。”朱超说。
为什么优先建设刁口河模型?朱超解释,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以来,经过9次大的流路变迁,形成10条流路,现行流路为清水沟流路,至今已行河47年。要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必须在保持清水沟流路稳定的情况下,做好启用备用流路的准备。刁口河是国务院明确的优先启用流路,黄河保护法也作出“合理布局黄河入海流路,加强河口治理,保障入海河道畅通和河口防洪防凌安全”“禁止侵占刁口河等黄河备用入海流路”等规定。优先建设刁口河模型,是为了模拟刁口河防洪工程布局、分水规模和两岸堤线布置,为黄河入海寻找备用“出路”。
朱超带领记者走近刁口河模型。“2023年8月底,刁口河模型建成后,我们立即开展刁口河入海流路综合治理提升工程方案论证试验。”朱超说。
此时,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黄河口科研综合监测塔正在24小时持续运转。“每秒采集1次碳通量、气象、环境等十几项数据,每30秒向模型黄河东营基地云平台回传1次数据。”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口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张少华介绍,原型观测为“模型黄河”和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供底层数据,是实现“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三条黄河”深度联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黄河多泥沙的特性以及河口独特海洋动力条件,意味着黄河口模型的建设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朱超充满信心:“我们将加快建设进程,力争早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及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3月1日
作者:王静琳 白云鹏骞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