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从郑国渠到引汉济渭:关中重回“天府之国”之路
——写在引汉济渭“十四五”全面开启之际
 
分享到:
2021-03-19
 

  □通讯员 刘正根

  公元前221年,韩国派遣郑国到秦国,借修渠之名,施以疲秦之计。这项动用10万人、耗时10多年的水利工程,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灌地4万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国得以富强,遂扫六合而统一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千年后,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在关中平原全面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每年将有15亿立方米的优质汉江水穿越秦岭屏障,滋润关中大地。

  “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称赞“天府之国”最早所指关中。然而,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四川盆地开始旱涝保收,物产丰富,百姓安康,“天府之国”的美誉逐渐被成都平原替代。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是秦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更是痛失关中“天府之国”美誉的历史答案。

  从郑国渠到引汉济渭,2000年时光沧海桑田,秦人治水的智慧却历久弥新,代代传承。今天,引汉济渭工程让东去的汉水掉头北上,这对于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陕西,又将会带来哪些沧桑巨变?

  助力关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令水工徐伯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这条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成为当时长安城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南粮北运从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为缩短。同时,漕渠兼具灌溉作用,沿途尽成良田沃土,仓廪丰实百姓安乐。

  水兴则城旺,汉长安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也随着漕渠的兴盛不断壮大,由此奠定的丝绸之路延绵至今。沿着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今天的引汉济渭输配水南干线也正是沿着秦岭北麓布置,大致走向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另外,输配水南干线为了保护环境和水质及预留国土空间,选择沿秦岭北麓浅山地带布线,采用隧洞输水。  

  两条平行的水脉穿越千年时空,引汉济渭工程又能否如同漕渠一样,带动一个时代的兴盛?

  引汉济渭工程作为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关中城市群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引汉济渭输配工程覆盖西安、咸阳、杨凌、渭南四个重点城市、西咸新区5 座新城,周至、鄠邑、长安、临潼、华州、武功、兴平、泾阳、三原、阎良、富平等11 个中小城市及渭北工业园区等共计21 个受水对象,1400多万人将直接受益。

  这些区域可谓是关中、甚至陕西的“白菜心”,也是整个陕西经济发展动力最澎湃的区域。然而缺水一直是区域发展的巨大掣肘。

  秦岭,横亘东西,界定南北。秦岭南麓宽长广袤,南上的湿热水汽遇到秦岭山峰的阻隔,水汽抬升遇冷形成降水,降水沿着南麓的河流汇聚,最终汇入汉江流进长江。与之相对的秦岭北麓,虽有72道峪沟,大部分狭窄短促,皆为涓涓细流,不成气候。

  由此导致陕西省内水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陕南地区人口不足全省的1/4,水资源量占全省的3/4,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15 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生活在古城墙脚下的老西安人至今都难以忘却上世纪90年代的水荒。工厂停产减产、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饮水困难、地下水遭疯狂采掘。政府部门出动消防车、洒水车供水,为多储存饮用水, 居民家中的盆盆罐罐全部被动员起来。

  “小时候,我们都是在井里打水吃,不方便不说,水还有苦咸味。后来水位下降,抽不上来,只能眼巴巴看着麦子减产。”在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工作的李云龙对家乡泾阳县缺水的困境记忆尤深。

  通过节水来解决关中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潜力非常有限,必须依靠外调水源。

  黑河金盆水库的修建一度上缓解了西安城市发展的燃眉之急,然而西安缺水的矛盾随着千万人口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突出。据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谷石介绍,到2025年,西安每天缺水量预测达到50万吨。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汉江流域,最终促成了引汉济渭工程的上马建设。

  长期研究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引汉济渭工程在国家水资源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曾做出如此论述:“引汉济渭年调水量15 亿立方米,按照水资源的影子价格5.81 元/m? 计算,年调水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为87.15 亿元/年;引汉济渭8 亿立方米的退水经再生处理后可弥补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3.5 亿立方米/年,置换地下水超采水量4.5 亿立方米/年,按照水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标准1.0 元/立方米计算,其生态效益约为8 亿元/年。

  更有专家直言:引汉济渭工程直接决定着西安乃至关中的未来。汉江水进入关中后,与本地供水网络融合,形成稳定、高效、互联的供水网络体系,将为整个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水动力”。

  改善黄河流生态环境

  唐代著名诗人李频曾在《东渭桥晚照》中这样描述渭河:“秦地有吴舟,千墙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诗人东临渭桥,渭水荡漾,舟船来往,波光敛影,鸟语花香,不禁想起了家乡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水之运,国之运。偎依着渭河,古人在灌溉、水运、城市供水等方面创造宏天力作,也造就了周秦汉唐的泱泱雄风。

  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对渭河掠夺式利用,“断流、污染、洪涝”百疾缠身,风华不再,容颜憔悴。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与渭河水环境一起恶化的还有关中地区的地下水环境。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西安市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因地下水超采开始站倾斜,1996年倾斜达到的历史巅峰值1010.5毫米。西安钟楼下沉了395毫米,关中平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

  “渭河下游华县断面多年平均生态环境缺水3.49 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年缺水达8.83 亿立方米。引汉济渭水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多次循环使用后,退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将成为渭河流域特别是非汛期的河道基流,有效改善渭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对降低潼关高程也有积极作用”王浩院士表示。

  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每年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4至5亿立方米,关闭一部分地下水自备井,减少对渭河生态水的挤占,逐步恢复关中地下承压水。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如今,作为引汉济渭调蓄水库的昆明池(斗门水库)一期工程已经完工,707亩的七夕公园建成开放,游人如织,临水远眺,湖面波光粼粼、锦鳞游泳。如果李频能欣赏到如此美景,估计也会消散些许乡愁。

  引汉济渭,长江和黄河的一次热情握手,盘活了整个陕西水资源,也必将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1300多年前,诗人李白在游历汉江时情不自禁如此感叹。今天,随着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李白的预言也将被打破。引汉济渭也将功比都江堰、郑国渠,汉水西北流的历史功绩必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治理大江大河的历史丰碑之上。

  千年回望,水利辉煌。从郑国渠到引汉济渭,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秦人治水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重回“天府之国”的辉煌梦想,可期可待!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3月19日

  

刘正根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关键技术高层次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
【水视界】穿战秦岭
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先行用地获批
陕西省副省长洪峰要求:确保引汉济渭工程顺利进行
引汉济渭三河口勘探试验洞高精度贯通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