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辅车相依 投桃报李
——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分享到:
2023-08-17
 
  □本报记者 郑浩伟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一曲久唱不衰的经典,记录着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也见证着绿水青山的华丽蝶变。
  山东省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点地区和重要输水通道。
  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由东南向西北沿南四湖、梁济运河纵贯济宁,过境长度约198公里,占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干线总长度(487公里)的40%。工程自2007年开工建设,至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于当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运行。整个济宁段工程完成总投资40亿元,为解决当地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济宁市近年来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为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确保一泓清水向北流。
  保水,共建美丽生态
  济宁市东部是山丘区,西部是黄泛区,中部为平原洼地,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给济宁市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带来了挑战。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先后向南四湖、东平湖及南水北调工程调蓄水库生态补水3.74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济宁湖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济宁市采取“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建管模式和“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资金筹措方式,积极探索独具济宁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让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绿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这些干砌石梯田,是当地百姓自行建造的,质量相当好,能够防治水土流失。”邹城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传峰指着眼前的梯田介绍着,“山顶松柏戴帽,中间果树缠腰,山沟层层拦蓄,山下高效农业,这就是我们打造出的治理模式。”
  近年来,济宁市将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作为国家、省市级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重点打造,先后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开展建设。打造生态美丽河湖宜居环境,对越峰河道实施疏浚清淤、畅通引排、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改善越峰河沿岸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使水质等级常年维持在Ⅲ类以上。2022年,邹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生态美、环境优,我们不仅能够让清水汇入南四湖,还能让越峰这座‘中国传统古村落’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业,促进古老村落重焕勃勃生机。”越峰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脸上洋溢着幸福。
  除此之外,济宁市还因地制宜打造了九仙山、龙湖湾等30余条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拦截进入河道湖库的泥沙,东部山丘区1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顺利输水。
  净水,共推乡村振兴
  南水北调“截、蓄、导、用工程”一方面有效防止中水排入南水北调东线干线输水渠道,达到治污目的;另一方面充分将中水资源用于生态、灌溉、工业。与此同时,济宁市也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的重要工作来抓。
  “这个池塘连接的这套装置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一些生态坑塘和排水沟。”面对记者提出的疑问,金乡县鱼山街道隋韩楼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地告诉记者。
  金乡县水务局近年来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在充分参考调研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提出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新模式。金乡县放弃了2021年度广泛使用的污水集中拉运模式,选定地形、经济等综合条件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收纳、处理周边4~6个村生活污水。然后,连通村庄坑塘、排水沟,以死水变活水思路对中心村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
  “我们打破了固有的乡村之间的界限,还利用疏挖后的坑塘、排水沟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接纳、净化污水处理站的中水,达到源头治理的同时兼顾灌溉农田,助力水美乡村建设。”金乡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武瑞松讲述了创新之处,“当然,除了设置宣传牌,激发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外,我们还推行河长制工作向农村沟渠坑塘延伸,安装监控系统接入县河长制办公室云平台并纳入统一监管。”
  截至2022年年底,济宁市共完成417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317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济宁市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连续四年省对市考核位居山东省第一位。济宁市计划2023年年底前100%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实现污染源头治理,提高水体流动性和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岸下水质和岸上环境得到改善。
  治水,共护畅通河道
  济宁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度居山东省之首,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117条。南水北调江水途经济宁,纵贯南北198公里,对济宁水网的布置建设起到了辐射作用。济宁市也围绕保护复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河道、沟渠等水系综合整治,打造安全畅通的河湖水系和亲水宜人的水美景观。
  面前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耳侧虫鸣鸟叫,身旁清风拂过,从龙湖湿地沿泗河堤岸一路向南,人文景观与泗河自然风貌完美融合。
  “兖州区泗河绿色发展带目前岸线长度为17.2公里,覆盖面积10.19平方公里,未来,我们将会把24公里的泗河兖州段河道全部开发。”兖州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宫祥德见证了泗河的华丽转变,“景美河畅的同时,我们还将泥沙挖出来后就地利用,加固河道堤防,使泗河兖州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兖州区紧紧抓住美丽河道创建重要机遇,传承大禹治水百折不挠的精神,以泗河为线串联实施泗河综合治理工程、龙湖湿地、青莲湿地、马桥湿地等“1+3”生态保护工程,着力打造“一脉、三区、五坝、七园、九景”。其中,始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位于兖州城东泗、沂河交汇处的金口坝,长123米、宽10.1米、高2.6米,河底海拔高度为48.5米,宛如卧波长虹,汇集着历史与现代的治河智慧,突显着济宁人民整治河道环境的信心与决心。2023年,金口坝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单。
  兖州区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市切实增强做好河湖长制工作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综合组织协调作用,紧密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等工程,梳理畅通河道,推进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水源涵养、生物过滤带、河道绿化等,推广生态高效水生植物,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与此同时,南水北调工程配合防洪调度、抢险排涝,有效减轻沿线地市防洪压力,维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站在梁山港,看着梁济运河上的船舶川流不息,“至今千里赖通波”成为现实!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打通了南四湖至东平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里程62公里,结束了京杭大运河济宁以北不通航的历史。
  如今,南水北调工程为济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济宁市也在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8月17日
郑浩伟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