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色彩窥见三峡库区发展动脉
湖北省秭归县烟灯堡村柑橘产业园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摄
□本报采访组
初秋时节,行走在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库区,目之所及皆是生动图景:江畔草木葱茏,堤防整齐划一,橙园硕果满枝,社区内人们笑脸盈盈……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经实施了近15个年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一批批项目落地见效,其中在湖北就累计实施1295个项目。日前,记者一行再访湖北,发现在三峡库区发展的万千气象中,生态绿、活力橙、民生红三个“色彩”最能说明三峡后续工作实施15年来,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生态绿:培育库区发展的绿色生产力
阳光洒在秭归县木鱼岛的江面上,退休教师陈启芳正带着孙子在新建的绿道上散步。“你看这江边的树,一棵挨一棵的,在这绿荫下走走,心情可好了!”她指着沿岸的垂柳和紫薇回忆,“以前这儿全是裸露的土坡,一刮风就满天灰,谁能想到现在这里成了我们的‘滨江花园’?”
从曾经令人忧心的崩岸隐患点,到如今草木繁茂的生态廊道,木鱼岛至尖棚岭这5.12公里岸线的蜕变,正是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峡库区曾经生态环境脆弱。“三峡后续工程瞄准生态修复,全覆盖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让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发展长板’,培育库区发展绿色生产力。”湖北省水利厅三峡处有关负责人说。
枝江市的长江堤防上,护岸林守护着30多公里河道安澜,既能挡洪水,又能保水土;兴山县的“水上公路”避开沿线的原始森林,将10公里公路架在香溪河上,不仅让兴山县到宜昌市区的车程缩短了40分钟,更成为鄂西生态旅游的“黄金通道”……
15年间,湖北三峡库区以“绣花功夫”推进一个个生态治理项目,织就一张生态护岸、绿道相连、产业相融的绿色发展网络。
活力橙:激活库区振兴的产业引擎
“一棵橙树”何以成就百亿产业?
在秭归,全县发展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年综合产值近200亿元,带动近26万人稳定增收;全县90%的乡镇、80%以上的村庄、70%以上的人口从事脐橙相关产业。
烟灯堡村的两位袁姓果农对刚投用的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设施特别满意,看着满园硕果笑得合不拢嘴。
维楚云仓物流园区里,一位小伙子正对着摄像头直播橙子装箱,屏幕上“红心”“鲜花”不断刷屏。
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原本可能被丢弃的等外果,经过切丝、调味、烘焙,变身成为橙皮丝、橙粽、中华橙酒等100多种产品。
引水上山建设脐橙灌区、搭建销售及物流平台、支持建设深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正如宜昌市水利与湖泊局副局长韩锋所说:“三峡后续项目正在为库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项目的带动效应,还辐射到文旅、民宿等多元产业。
在宜昌市夷陵区中堡村,曾经的荒坡经过生态治理,建起了一批高端民宿,依托“推窗见大坝”的卖点,生意红火,三峡水库泄洪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巴东县巫峡口景区内公路、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儿童游乐园、民俗博物馆等相继建成,成为湖北省“三山两江”黄金旅游线路的核心节点。
15年来,从脐橙产业的“全链升级”到文旅产业的“多点开花”,三峡后续项目为湖北库区产业振兴提供重要支撑。2010—2023年,库区4个县区GDP(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人均GDP年均增长11.8%,增速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民生红:温暖库区百姓的幸福日常
巴东县神农溪小区的广场上,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跳着走向附近的学校,街边的小吃店里饭菜飘香……十几年前,生活在这里的1.5万名群众居住在被判定为“随时可能复活”的巨型古滑坡体上,那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随着推土机轰鸣着开进工地,一条条道路被修通,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居民们陆续告别了依山而建的老旧土房,搬进了江北官渡口镇的神农溪小区。在新建成片区里,商铺鳞次栉比,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齐全,百姓推门见绿、出行便捷、生活安心。
教育,始终是三峡移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因为教育资源不均等,不少搬迁群众存在子女“入学难”问题,三峡后续资金专项支持建设了神农溪中小学。目前,这所学校已开设23个教学班,1370名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见成效。
民生的温度,更藏在衣食住行的细微变化里。在秭归县西陵峡村,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变成了4.2公里长的硬化水泥路,公交车直接开到村口;新建取水泵站、提升泵站和水厂,全村居民饮水无忧;配套建设柑橘有机种植示范基地500亩,新建葡萄庭园37家,家家户户实现“四季有收入”。
安全保障的“定心丸”,让百姓的幸福感更有底气。在宜昌市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库区1545处雨量站、1266处视频监控传回的数据,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工作人员介绍,宜昌市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自投用以来,多次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累计避免经济损失超6800万元,为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数字化防护屏障。
15年来,三峡后续工作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从住房安全到教育公平,从基础设施升级到安全保障强化,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库区移民生活红红火火。
江面上,货轮鸣着汽笛缓缓驶过,泛起阵阵涟漪。库区那些关于守护、关于奋斗、关于希望的故事,将随着滔滔长江水,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先明 迟诚 岳虹 杨美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9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