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水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文/图
夏日的西安,渭河之畔,绿意盎然,再生水灌溉的绿化带生机勃勃。这座千年古都正以一场“水之变革”,破解水资源短缺的困局。作为黄河流域特大城市,陕西省西安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瓶颈”曾长期制约城市发展。如今,通过法治引领、科技赋能、全民共治,西安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节水新路。
法治筑基
织密制度网络破解“水困局”
“过去守着渭河却缺水用,现在再生水成了城市发展的新水源。”西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在西安市再生水利用调度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印证着转变: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4.35亿立方米,利用率36.8%。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张越织越密的法治网。
西安市水务局以立法破题,构建起“法规+标准”双轮驱动的治水体系。《西安市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条例》明确再生水“按需定产、按质定用”原则,将河湖生态补水、工业冷却用水等五大领域纳入强制使用范围;新修订的《西安市城市节水技术规范》细化133项节水指标,让每滴水都有“法治标尺”。
《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修订工作纳入了西安市人大2025年立法计划,《西安市城市节水技术规范》《西安市水平衡测试报告编制标准》正式对外发布,为依法治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立法的基础上,西安市强化执法监管,水务部门协同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取水、非法采砂等行为,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环境有效保护。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水资源使用和水质变化情况,提升执法效率和精准度。
2024年,西安为全市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4340户非居民用水单位,下达年度计划用水指标,核减年计划用水指标3585万立方米;对49个项目进行节水评价审查,累计核减水量1.65亿立方米。
司法协同
“行政+司法”守护生命线
2024年,西安市成立水资源保护暨司法基地,基地以环境资源审判、生态环境检察为支撑,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违法线索通报、共同督导、水资源保护宣传、巡回审判与巡回检察等机制,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和法治宣传教育等功能融于一体,推动取用水监督管理实现刚性约束,促使水资源保护工作在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上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
基地成立后,西安市各相关单位强化在水资源领域的共建共育,创新“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机制,构建起立体化监管网络:卫星遥感监测非法取水点,无人机巡航锁定证据,环保警察快速出击。在司法部门支持下,西安市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约22亿立方米,较控制目标24.76亿立方米,节约超2.7亿立方米。
西安市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三项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重大执法决定按要求采用集体讨论形式形成最终结果。2024年,西安市查办涉水案件76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7起,追缴水资源税挽回经济损失356.4万余元。
依法治水的变化在一组组数据中清晰显现——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四年下降18.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3.4%,河湖生态水位恢复至近十年最高水平。
普法先行
引导全民节约用水
曲江新区的“节水积分超市”里,居民王女士用积累的300个节水积分兑换了家庭保洁服务。“洗菜水浇花、洗澡水冲厕,这些习惯能换实惠,大家节水的积极性特别高。”王女士说。
近年来,西安市水务部门紧盯农田灌溉、绿化浇灌、城市杂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全面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中小学校开设“水课堂”,企业节水纳入信用评价,社区推广智能节水器具……西安市持续不断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
今年“中国水周”期间,西安水务集团“水精灵”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由水务青年组成的志愿队致力于传播节水理念,向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西安市还汇聚社区、校园、家庭等多方力量,持续开展“双百双千话节水”活动,扩大节水传播声量。
如今,西安市3家企业建成省级节水标杆,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位居全国前列。
“我们将深入践行‘四水四定’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西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建华说。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生产用水,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西安,这座曾因“八水绕长安”而自豪的古城,正以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的人水和谐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2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