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滩水库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黄桷滩水库灌区水源工程 本报记者 杨丹 供图
□本报通讯员 刘翰书
“养鱼好!不仅提升了水质,大家也增加了收入!”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骑龙村十二组村民刘贤华说,9月初,他们又从黄桷滩水库收获了近两万公斤成鱼,收入近28万元。
创新投融资机制,把鱼苗引入水库发展生态养殖,只是黄桷滩水库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
自去年6月被纳入水利部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以来,黄桷滩水库灌区以完善节水奖补机制、细化用水管理机制、构建数智赋能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为抓手,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奖补 保障灌区运维
“全区人均水资源利用量仅318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荣昌区水利局副局长翁文波介绍,黄桷滩水库灌区位于荣昌北部,涉及清流、吴家、铜鼓、观胜、盘龙5镇,灌溉面积7.012万亩,其灌溉模式是由8座泵站提水至8个高位水池进行有压供水,用水户通过预存预交的水费刷卡取水。
据了解,黄桷滩水库灌区每年的运维费用约60万元。最初两年,灌区除了向用水户收取少量的水费,还要四处筹集运维资金。
“为防止黄桷滩水库灌区在丰水年水费收入不稳定,影响灌区正常运行,我们制定了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实施细则。”说着,翁文波拿出一份《黄桷滩水库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实施细则》。细则对精准补贴、节水奖励和奖补资金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附在其后的黄桷滩水库灌区节水奖励考核评价表,以评分积分的方式,罗列了从灌区节水到工程巡查,再到灌溉管理的各类细节。
这种“攒积分”的精准奖补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灌区管理单位成本支出、水费收入的审核,补足灌区管理单位用于维持运转的费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水事纠纷、水费收取率、设施完好率等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兑现节水奖励。
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落实黄桷滩水库灌区精准补贴资金79.99万元,向灌区管理单位兑现节水奖励9.9万元。
数智赋能 推进灌区建设
灌区调度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数据不停跳动。屏幕中央,是水库大坝的视频监控高清画面。
在调度中心,还有灌区的“智慧大脑”——荣昌区现代化灌区信息系统。灌区各类感知设备实时采集的数据不断汇入系统并进行分析,可精确掌握水库库容、高位水池水量、管道压力等关键指标;系统再根据预设的节点用水指标和用户实时需求,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指令,远程控制泵站启停和阀门开关,实现精准供水。
数十千米外,分布在灌区各处的8座泵站通过网络信号与水池联动,根据指令自动启停,将水库的“血液”压入地下纵横交错的管网。与此同时,分布在干管、支管上的远(自)控阀表按需开启,通过70千米管道把水精准分配至指定灌面。管道上的压力监测设备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持续将压力数据回传到调度中心,确保整个输水“动脉”压力均衡、运行安全。
“以前需要农户多方联系,来回跑路开阀放水。如今,只需在地头刷卡,远(自)控阀表便自动开启。灌溉结束,再次刷卡阀门就自动关闭,用水量会自动结算。”灌区管理单位、重庆水投原水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荣昌黄桷滩分公司负责人高冉表示,依托数字化手段,灌区各类智能终端和自动系统高效协同,将每一方水都精准、安全地输送到需要的田地之中。
在规范灌区用水指标管理,积极采取节水措施、数智化手段降本增效后,黄桷滩水库灌区节约农业用水指标约300万立方米,为水权交易创造了条件。经荣昌区政府同意,灌区向节水的村社收储了40万立方米农业水权,准备同农村水厂进行交易,预估交易金额达6万元。
生态养殖 “反哺”灌区管护
在灌区投融资机制创新变革中,刘贤华和黄桷滩水库灌区其他266户农户,成为了直接受益者。
“我们利用灌区闲置水源水面开展生态养殖,既能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促进黄桷滩水库灌区管护可持续发展,又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高冉说,他们与村集体经济及当地农户、其他社会资本共同筹资300万元,搞起了生态养殖,其中灌区管理单位的全部收益均用于黄桷滩水库灌区管理和维护。
截至目前,生态养殖区共收获成鱼逾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约70万元,为灌区筹集20余万元管护费用,在带动参股农户实现增收的同时,稳定提升了灌区水源水质。
翁文波表示,他们将对已盘活的灌区资产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灌区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积极探索其他投融资渠道,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运营,为灌区工程管护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作者:刘翰书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