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浙江

浙江义乌市:河湖治理擦亮共富底色

发表时间:2025-07-04

  □本报通讯员 马露 冯岩

  浙江省深入推进“千万工程”20多年来,义乌市以河湖治理为突破口,将水生态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商贸城市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从河长制到“全民共治”的全域实践,从美丽河湖到“幸福经济”的价值跃迁,从水美乡村到“全域幸福”的系统构建……义乌正以水为媒,书写着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创新答卷。

  治水创新:从河长制到“全民共治”

  清晨的义乌江主城区段,清澈的江水倒映着两岸的绿树高楼,市民们沿着滨水绿道晨练散步。自2003年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来,义乌累计投入118.59亿元实施358个涉水项目,构建起“上蓄、中疏、下泄、强排”的防洪排涝体系,使义乌江干流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在治水机制创新上,义乌将河长制升级为“全民共治”模式。全市282位责任河长与24条市县级河道、46条镇级河道精准对接,组建起由“46+民间河长”“14+公众护水监督员”“31+洋河长”构成的社会化治水队伍。这种多元共治模式使全市河道巡查率、问题处理率、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数字化赋能让治水如虎添翼。苏溪镇搭建的“数智治水”平台,通过“一键巡河、一图知河、一环清河”的“三个一”智慧功能,实现全河道巡检、全天候监管、全自动预警。平台运行以来,河道问题处置效率提升60%。在市级层面,“义水美丽”智慧监管平台实时监控全市河流水库,以大数据分析助力治水科学决策。

  生态转化:从美丽河湖到“幸福经济”

  八都溪畔的大陈镇红旗村,过去因河道淤塞、水质浑浊,村民纷纷外出务工。2023年,义乌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八都溪河道治理与美丽精品线建设,如今这里已成为“十公里浪漫长廊”,60余处景观串联起游步道、骑行道,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开起溪畔民宿,年收入超30万元。据统计,八都溪治理带动周边村庄年增收850万元。

  这种“水利+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义乌全域推广。义乌以义乌江为轴,以双江湖公园、义乌植物园为双核心,构建起“一轴四湖”的生态宜居长廊,2024年带动滨水区域旅游收入增长40%。在义乌植物园,5G智慧跑道串联起十大景观,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20万人次,成为展示“商贸+生态”的城市新名片。

  河湖治理带来的更深远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上。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吸引了双江湖高等教育基地、光源科技小镇、森山健康小镇等绿色产业项目落户,形成“治理—提升—招商”的良性循环。义乌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3年的36万吨提升至75万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容量支撑。据测算,全市6条滨水产业带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共富图景:从水美乡村到“全域幸福”

  走进大陈江幸福河道生态提升工程(红旗村段)新落成的龙舟培训基地,村民们正在为省级龙舟赛做准备。这个投资1458万元的项目,不仅改善了河道生态,更创造了50余个就业岗位。

  义乌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安全保障、生态健康、宜居便民、智慧管护、富民惠民”五大体系。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完成30个水美乡村建设,新增亲水节点40个、滨水绿道50公里,形成居民15分钟亲水圈。佛堂镇“十月十”民俗文化节借水而兴,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从事农产品销售。

  在水资源利用上,义乌创新建立分质供水体系,年均置换优质水资源2000万立方米,让义乌以占浙江0.86%的水资源支撑起2.48%的GDP(地区生产总值),走出了资源紧缺型城市的治水兴水新路子。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全域幸福、共同富裕”,义乌以河湖治理为支点,撬动了乡村全面振兴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随着全域幸福河湖网的全面形成,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正以水为墨,在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画卷上,续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4日

作者:马露 冯岩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