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富云岭 蝶变展新景
□本报通讯员 张濛 肖紫薇 刘姿琳
从荒山披绿的石漠化村庄,到碧波重现的高原湖泊;从沃野千里的现代化灌区,到兴水富民的绿色产业……20载治水兴滇,云南省久久为功,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云岭新篇。
碧波“淌银”
今年春节,108公里滇池绿道向公众开放,滇池成为“新晋网红”。
20世纪50年代滇池水质多为Ⅰ至Ⅱ类,生态良好;到了90年代,受城市发展、用水量剧增等因素影响,水质恶化为劣Ⅴ类。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昆明市联合各方力量打响滇池治理攻坚战,实施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及节水、生态修复与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等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显著改善滇池水质和周边生态,有力推动了环滇池文旅商融合发展。
走进滇池东岸的牛恋村,温馨的渔家民宿、热闹的露营集市、飘香的面包咖啡……慕名而来的游客沉浸在小渔村的惬意中。
据了解,仅2024年,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接待游客量便突破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4亿元。
在滇池东南方向17公里外的抚仙湖,曾因干旱少雨面临“水荒”。2015年,抚仙湖流域所辖澄江市实施湖区全流域截污治污项目,同时多措并举、开源节流,竭力丰富湖体水量。“2023年年初,我们启动了湖外农业用水循环工程建设,通过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的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实现抚仙湖流域山区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澄江市水利局副局长张静介绍。
经过治理,抚仙湖独特的生态禀赋为沿湖百姓敲开了“致富门”。沿岸的小湾村曾是典型的农耕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年人均纯收入仅1.3万元。近年来,澄江市将小湾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高端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投入公共配套建设投资约8700万元,吸引民宿业主等社会投资1.5亿元,实现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
活水“涌金”
一大早,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回龙村村民郑金来到自家田边,掏出水卡,熟练地在智能取水机上一刷——随着电子屏亮起,汩汩水流便顺着管网精准输向田间。
“过去取水都要从滇池里抽,现在刷卡就能出水,以前每亩地要浇800多方水,现在只需300多方,节约水不说,还省下不少成本呢!”郑金赞不绝口。
这样的转变始于2024年。晋宁区启动滇池流域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建设面积7.37万亩,包括取水、配水、信息化及农田尾水、中水、污水处理厂中水“三水共治”回收利用4项工程。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现有沟渠把农田尾水收集起来,每隔2小时监测一次数据,达到灌溉要求后,再进行回灌抽用,从而减少滇池取水量。”晋宁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目前,现代化灌区项目已有8500亩投入运行,预计2026年全部完工。届时,晋宁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从0.58提高到0.90以上,每年预计节约水量2380万立方米,减少滇池取水量约3800万立方米。
宾川县地处滇西,过去“靠天吃饭”,老百姓做梦都在盼水。面对严峻形势,宾川县相继实施鲁地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大中型灌区续建、中小河流治理等主干水网建设项目,宾川县迎来从“无水一片枯黄”向“有水一派繁荣”的蝶变。该县还通过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交易等机制,创新投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实现让业主投资有收益、政府管理有效能、群众用水有保障。
眼下,宾川县金牛镇小河底万亩柑橘示范园内,绿意浸染,景致迷人。
青山“变现”
“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让中早熟品种红露苹果比在北方成熟更早,3月下旬就能开花,7月中旬就逐渐成熟了!”曲靖市马龙区高枧槽小流域王家庄社区威宏采摘园区内果香怡人,销售负责人段州庆说,“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现在种上‘网红’果,带动了周边百姓致富。”
20多年来,马龙区先后投入1.63亿元在40条小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同时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其中高枧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高达99%。
2024年11月6日,马龙区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第五届中国水土保持学术大会上成功签约,高枧槽小流域以每吨33元的价格转让水土保持碳汇量11.56万吨,交易金额381.48万元,成为云南省首单、目前我国西南地区金额最大的水土保持项目碳普惠交易。
不仅仅在马龙区,曾因严重石漠化被国外专家判定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同样实现了“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蝶变。西畴县99.9%的面积属于山区,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的75.4%,人均耕地不足0.78亩。西畴县在多年实践中创造出“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五法治水”破解饮水难题、“三宜三生三美”建设美丽乡村等“西畴模式”“西畴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昔日石山已变绿海。如今,走近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上千亩高效节水滴灌设施的输水管网串联起田间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一筐筐猕猴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越织越密的水网,也成了三光片区的“致富网”。
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以水为媒、绿水生金的生态奇迹在云岭大地精彩上演。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0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