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云南

云南昭通市“叫应—叫醒—转移”链破解避险难题——

万人安全转移背后的防汛密码

发表时间:2025-07-17
  □本报通讯员 方晶 黄举波
  一场突破历史记录极值的特大暴雨突袭滇东北!
  7月8日至9日,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罗布镇降雨量达254.4毫米,刷新该站自1958年建站以来的单日最高记录,全市多条河流水位超警超保,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面对这场自然灾害“大考”,云南省水利厅、昭通市各级水利及有关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精准调度、高效救援,成功转移安置群众10539人,在风雨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1262”预警直达“最后一米”
  预警就是命令!收到水利部山洪灾害橙色预警后,云南省水利厅第一时间叫应督导昭通及镇雄、威信两县落实防御措施。7月8日,昭通市水利局联合应急、气象部门发布山洪灾害风险Ⅲ级预警和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主要领导在指挥中心带班值守,彻夜紧盯汛情,确保部署跑在雨水前。
  7月8日22时30分,云南省山洪灾害“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首次对昭通市威信县罗布镇有关村(组)发出山洪预警并开始智能语音叫应。通过“四预”系统、数字山洪App(应用程序)、短信平台、智能语音叫应等渠道,497次山洪预警、19455条预警短信、2595次智能语音叫应,织就覆盖5县239个村3725个村组的预警“天网”,为提前转移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关键时刻,云南省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雨落区、6小时精细到乡镇、2小时预警叫应到责任人)发挥了关键作用。省市县水利、气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村组、到户到人。1.3万名党员干部在星夜里下沉一线,将“叫应”转化为“叫醒”和“转移”的坚决行动。
  精准研判实现“零伤亡”
  水库安澜,科学调度是关键。面对上游来水猛增的压力,威信马河水库、扎西水库,镇雄胡家山水库、坝口河水库等重点工程成为防御重点。水利人24小时驻守,加密监测巡查频次,发现威信昌水岩水库超汛限0.6米、镇雄坝口河水库水位猛涨等险情后,精准执行调度方案,及时泄洪,确保了工程安全和下游安全。
  7月9日凌晨,镇雄赤水河赤水源站、威信扎西河扎西站等4个站点水位超警,3站超保!市县水利部门立即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巡查险工险段、低洼易涝区,及时处置隐患,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依据精准预警和风险研判,各级干部果断组织受山洪、滑坡、泥石流、河道洪水威胁区域的群众紧急转移。在威信县罗布镇、长安镇,镇雄县赤水源镇、泼机镇……危险区域的群众被迅速、有序地转移到安全地带,最终10539人成功避险,实现洪涝灾害“零伤亡”。
  冲锋在前凝聚强大合力
  暴雨当前,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或是坚守在预警监测岗位,或是巡逻在危险河堤、忙碌在安置点服务群众……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凝聚起战胜灾害的强大合力。
  专业力量,冲锋在前——昭通市水利局主要领导带队,抽调水勘院、水文局等2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两个专家组,火速驰援重灾区,现场指导水库、堤防、供水工程的应急抢险工作。威信、镇雄两县水务局130余名水利技术人员连续奋战,查勘险情、制定方案,守护水利工程安全。
  先进典型,闪耀一线——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党总支部委员会书记杨冰,暴雨中奋战10余个小时转移群众上百人,自己因劳累过度和腿部受伤险些被洪水冲走。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党委书记郑祖军,主动带领党员突击队跨村支援,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成功解救被困群众。
  风雨砺初心,实干担使命。在7月8日至9日特大暴雨严峻考验中,云南省水利厅及时预警叫应,昭通市高效应对,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当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把“不畏艰险”的作风、“科学精准”的能力,转化为推动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守护好昭通人民的幸福家园。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