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西藏

高原起高峰云上铸江南——长江设计院奋战拉洛水利枢纽侧记

发表时间:2021-03-23

拉洛水利枢纽大坝全景 (胡敏 摄)

  □本报通讯员 蔡倩 秦建彬 郑雁林 本报记者 杨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重要时刻,4300米高原传来捷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我国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利工程、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设计院”)历时17年规划论证并勘测设计的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电站发电及灌区试通水!

  长江设计院西藏拉洛设代人用几千个日日夜夜,与拉洛水利枢纽参建各方携手,在世界屋脊上铸就雪域高原长治久安的水利基石,铸就高原云端上的一片水源丰沛的“江南水乡”,铸就拉洛水利枢纽的技术高峰、意志高峰与精神高峰!

  披荆斩棘 擘画高原明珠蓝图

  出鄂入蜀,短暂中转后飞抵日喀则,出机场便直达施工现场——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拉洛水利枢纽工地,这是熊泽斌整整6年里不变的路线,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两三次。

  2014年,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正式开工,长江设计院将他派往西藏,担任长江设计院拉洛水利枢纽项目经理、拉洛水利枢纽设计代表处处长。

  长江设计院与拉洛水利枢纽的结缘历程,已达17年之久。

  2003年,长江设计院受西藏水利建设管理中心委托,与西藏自治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一道负责拉洛枢纽的规划勘察设计工作。

  2005年,长江设计院在编制完成的《夏布曲干流综合规划报告》中提出了控制性水利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和灌区配套工程规划方案。拉洛水利枢纽由此一步步走进国家水利建设规划蓝图。

  项目规划报告对拉洛水利枢纽的工程效益作了细致的描述:工程由拉洛水利枢纽和申格孜、扯休、曲美、聂日雄四大配套灌区组成,主要任务是灌溉、生态建设,兼顾发电和防洪,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并为扶贫搬迁提供物质基础的民生工程。

  勘探、设计、筹建、开工……高原荒漠中,以熊泽斌为首的长江设计院拉洛设代处与各方参建者携手摆开了“战场”。

  创新驱动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地处4300米的高海拔地区,就决定了拉洛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熊泽斌介绍,在雪域高原上建起这样的工程,堪称奇迹般的壮举。

  长江设代人在工程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适合工程区高寒高海拔特点的沥青混凝土砂砾石大坝坝型及其控制标准,采用沥青心墙大坝的拉洛水利枢纽已成为当地代表性标杆工程,被编入西藏地区沥青心墙坝设计指导手册;创造性采取泄洪、导流、引水和放空四洞合一单进口方案,实现工程导流、泄洪和发电等功能的协调统一;提出高寒高海拔地区浅埋压力钢管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案,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提出高海拔软岩地区长距离、大埋深隧洞设计和施工方案,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是拉洛设计团队自始至终秉持的宗旨。由于该工程受环境等因素限制,原设计采用的沥青混凝土心墙碱骨料料场不允许开采。在这种情况下,拉洛设计团队通过大量试验论证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了酸性砂砾石破碎骨料的优化替代方案,并最终被采纳,成功解决了大坝沥青混凝土灰岩骨料短缺问题。“用酸性骨料替代碱性骨料,算是国内首例。这也为今后西藏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熊泽斌如是说。

  不畏艰险 做世界屋脊上的筑梦人

  紫红色的皮肤、乌紫干裂的嘴唇、凹陷泛青的指甲、稀疏的头发……恶劣的环境带给雪域高原一线工作者共有的、独特的“妆容”。

  “苦”“穷”“难”这3个字,熊泽斌用来形容拉洛水利枢纽工程的工作。

  ——条件艰苦。平均海拔高程4300米,高寒缺氧、风烈沙走、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气候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组建设代处班子十分困难。

  ——任务繁重。拉洛工程从可研批复后直接转入施工阶段,初步设计、招投标设计与施工详图同步实施,工作周期压缩、工作量繁重、面临挑战多。

  ——工期紧张。拉洛主体工程承建单位更替,撤场后工作交接、技术评估、工程招标、施工组织调整等问题亟待处理,导致原定工期延长。

  ——材料短缺。多方选定获批的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灰岩骨料采区,后因保护区规划调整而禁采,一时无法找到替代材料。

  道虽险不容退,路崎岖不言苦。长江设计团队闯关夺隘、顽强拼搏,以问题为导向,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创新,助力拉洛工程建设稳步向前。

  拉洛设计团队还不满足,在工期与投资上再下真功夫:通过施工期进一步的地质勘察和研究,将大坝基础强夯处理变为压重平台,优化处理范围;优化大坝填筑料选择,提出利用合格坝壳料剔除最大粒径80毫米以上颗粒余料直接利用的方案,避免过渡料级配调整需要的骨料破碎与掺配,简化了施工工序。

  “急业主所急,急工程所急,通过主动的设计优化,真把眼看滞后一年多的工期抢回来了!”熊泽斌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在拉洛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工程在2019年国庆前下闸蓄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未来可期 工程建设凸显“民生温度”

  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自2015年年初启动移民安置工作以来,拉洛设代团队与各方参建人员完成了西藏规模最大的农村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生活、生产安置规划设计实施符合度达到双100%。该工程还成为日喀则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的样本工程。

  工程建成后,四大灌区将成为日喀则市最大的“粮仓”,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达75%;至2020年,四大灌区发展灌溉耕地21.27万亩、生态建设面积24.12万亩,林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50%。工程还可承担四大灌区的用水水源,保证灌区内农村饮水和工业用水直接从渠道中取水,既可提高用水保证率,又可减少打井提水和运行成本。

  拉洛工程两个电站总装机容量42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472万千瓦时,其中枯水期发电量0.15亿千瓦时,可向藏中电网提供一定的电量,缓解藏中电网特别是枯水期电力电量供应紧张状况。增设的防洪工程,可将下游重要城镇和灌区的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

  土地若有记忆,当记得曾有一群长江设代人,在过去的17年间跋山涉水、挑战极限,凭着“奉献、团队、创新、服务、实干”的精神,实现了4300米高原筑坝的奇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3月23日

作者:蔡倩 秦建彬 郑雁林 杨莹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长江委有序开展三峡水库库尾减淤调度

数字赋能三峡 智慧保护长江

长江委会商部署近期强降雨防御

长江委:严格水资源保护监管 筑牢水生态安全底线

长江委:信息技术加速赋能长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