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春天般的温暖守护河湖
发表时间:2024-02-08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洪安娜
农历癸卯年腊月二十三,北方迎来了“小年”。天津市津南区海棠街道的小院里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年味儿十足。在小院门口,记者见到了刚刚获评天津市“榜样河长”的海棠街道办事处主任、镇街级河长李玮。
天津“榜样河长,示范河湖”三年行动近日圆满收官,选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榜样河长”,李玮就是其中之一。
在李玮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海棠街道图。看到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一张小床上,李玮笑着解释:“我每周都要在单位值守一天。”
谈及自己负责的区域,李玮用激光笔的光束在地图上转了一个圈。“这89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就是我和同事们的巡查范围,河道长28.58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绿色线条,就是各个高校的‘护校河’,一共有12条。”李玮对于辖区内的河道范围及管护重点如数家珍。
“2023年来到海棠街道后,我发现这里虽然水生态建设底子很好,但是河道管护人员力量薄弱,‘护校河’的管护还需要强化,而且区域内河道管理范围大,管理难度不小,必须用新思路新办法补齐短板。”李玮说。
津南区近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开展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水系综合治理等工作。目前,全区已构建起33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成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天津“绿谷”。
津南区海棠街道被称作天津“最年轻的街道”,青春气息随处可感。街道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3岁,辖区内有十几所高校,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院校,辖区内人口近80%是大学生。
来到街道办三楼会议室,数字化大屏跃然眼前,这是海棠街道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大屏,工作人员打开河道情况实时监控画面,巡河信息、街道基础情况一目了然。“街道年轻人多,就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技术和创新方法开展工作。”李玮介绍,“我们在16个点位安装了摄像头,24小时监控河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派执法人员前去处理。”海棠街道发挥年轻人敢闯敢干的精神,联合电信公司,自主开发了“小棠帮办”App(应用程序),居民、师生可以随时通过应用程序上传街道管理范围内各类需要处理的问题。
对于12条“护校河”的管护,李玮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组织协调。“李主任常跟我们念叨,‘护校河’的管护不仅是街道的事情,更是在校大学生的身边事。”街道河长办工作人员陈雪扬介绍,“我们经过与高校沟通,每所学校都设立了一位河长制联络员。发现河湖问题,就立刻联系联络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街道还联合学校定期开展活动,宣传河湖长制,增强大学生保护河湖环境的意识,提高维护河道环境的自觉性。”
又到了李玮巡河的时间,记者随他来到了同德路一段景观河边。宽阔的水面已经结冰,冰面上不时有几只水鸟停留。
“这段时间,天津的河流上冻了,有群众就想到冰面上游玩。我们用扩音喇叭反复广播、执法队加密巡逻等多种措施进行提醒和劝阻,确保人员安全。”李玮说。
李玮一边巡河,一边分享河长履职心得:“作为基层河长,重点是要抓好落实,对河长的职责及工作内容了然于心。另外要熟悉街道的特点,发挥优势,通过开展好河湖长制工作,守护好海棠街道这块‘绿色招牌’。”
摄像头监控、小程序、智慧化大屏,这些都是李玮的“科技小助手”。“我们已经有3台无人机,可以巡查人力巡不到的水面及死角。我们还将利用区位优势,开展‘校街联合’试点工作,与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河湖巡查中发挥学校的专业技术优势。”有了“新助手”,李玮和同事们巡河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当被问及做好基层河道管护工作的关键是什么,李玮坦言:“持之以恒、不畏困难。”
南宋文人王炎有诗云:“赖有海棠倾国色,嫣然一笑解留春。”如今,海棠街道的河湖呈现出亮丽的风景,这背后,是以“榜样河长”为代表的一批河湖管理工作者春天般温暖的精心守护。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2月8日
作者:洪安娜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