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惠渠灌区:泾水入田春增绿
发表时间:2024-03-1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管水员周宗军在帮村民灌溉麦田
□本报记者 刘艳芹 文/图
“这水关键得很!现在正是麦苗返青拔节时期,浇灌后,肥料被充分吸收,麦苗就能长高长壮了。”3月7日,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北孙村,村民黄立峰正在引水灌溉。看着一垄垄喝饱水的麦苗长势喜人,他脸上也洋溢着幸福。
北孙村属于陕西泾惠渠灌区。为满足群众灌溉用水需求,泾惠渠灌溉中心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引水灌溉,截至3月9日,累计斗口引水已超800万立方米,日灌溉农田1.5万亩。
抢抓时机早准备
泾惠渠灌区是陕西省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灌溉区域涉及西安、咸阳、渭南3市,富平、阎良、临潼、泾阳、三原、高陵6个县(区)71个乡镇1065个村,设施灌溉面积146.5万亩。
来到位于泾阳县三渠镇泾惠渠灌区上游的三渠管理站,站长杨新利说:“春灌对越冬作物返青生长极为有利,只有适时春灌才有望实现‘一粒入土、万粒归仓’的丰收愿景。”
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和动力。春节前,三渠管理站开展“三修两清一绿化”工作,对所有管辖渠道及进水闸、节制闸等水工建筑物进行整修维护,清理渠岸垃圾杂物和渠内淤积,并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了解墒情、苗情和冬小麦需水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春灌引水计划。
农历正月初四,三渠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再次检查管辖范畴的各级渠道、水工建筑物等,消除安全隐患。初五正式开闸放水,拉开春灌帷幕。奔涌的泾河水,从一条条蜿蜒的渠道,流淌进一片片农田,润泽出一处处青葱荡漾的春色。
严格管理保用水
去冬今春,陕西关中地区有效降水较少,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灌区冬小麦亟须压茬灌溉。面对严峻形势,泾惠渠灌溉中心以保障灌区粮食安全和夏粮丰收为己任,科学调度水源,不断优化春灌抗旱水源调度方案,灵活高效调配水量,在满足农灌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同步做好生态和城乡供水工作,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我们实行管理站—管理段—管理斗—管水员的四级管理制度,先由各村向管水员申报用水计划,管水员再申报到基层管理段,随后由段到站、再到灌溉中心,层层核对,确保流量准确,用水秩序良好。”杨新利介绍。
按照“以春补冬”的工作思路,泾惠渠还推行精细化管理,开展渠道管护、水价执行、用水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切实做好水情监测和灌溉水质检测,发挥泾惠渠水压盐排碱功效,有效改善灌区土壤的盐碱化特性。
在泾惠渠南一干渠10斗,高陵管理站站长张拴定正在巡查渠道,他边走边说:“惊蛰后气温升高,已到用水高潮,管理站每天灌溉农田1000余亩,并加强巡查确保群众用水安全。”
优化服务暖民心
“有了这些闸门,用水时往上一提,不用时一关,操作简单又省力。”黄立峰站在麦田里,一边用铁锹拦挡漫溢的水一边指着渠道上新安装的闸门说:“以前堵口子,就是在渠岸上铲土,不仅破坏渠道,还费人费力,浪费水资源。”
泾惠渠灌溉中心灌溉处工作人员杨晓光介绍,安装闸门是泾惠渠全面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部分措施。除此之外,泾惠渠灌溉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水价改革四项机制,严抓用水过程和末级渠道规范化管理,在村组显要位置张贴水价公示,在灌区田间地头设立流动水价公示牌,应用灌区灌溉管理平台App(应用程序)线上收取水费,切实保障灌区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用水户通过身份证号登录灌区灌溉管理平台,可以查询灌溉亩数、灌溉时长、用水量、应缴水费等信息。”杨晓光打开手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三支渠15斗,管水员周宗军正在协助村民桑圣乾引水灌溉。作为有着20多年管水经验的管水员,他对灌溉用水的万千变化深有感触:“以前大都是土渠,不是这儿漏水就是那儿跑水。现在干、支、斗渠都修成了混凝土渠,水量稳、水损少,群众都满意得很,基本再无用水纠纷。”
春风送暖万物生,水润苗长催新绿。据悉,泾惠渠此次春灌将持续到3月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3月12日
作者:刘艳芹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罗景月 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