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卫士守护巍峨秦岭
——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多措施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作为陕西省跨流域跨区域的重大引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洞穿巍巍秦岭,途径朱鹮、天华山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环境敏感点众多,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为守护好秦岭生态环境,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鱼类增殖放流只是其中一项措施。
从规划之初,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就将环保理念融入各项工作,施工中更是瞄准建设“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目标,落实环保建设“三同时”制度,制订《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办法(试行)》、《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飞行检查办法(试行)》、《环境与水土保持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等涵盖管理、监理、考核内容的十余项制度,将环评报告中的各项措施纳入招标文件,实施年度考核,执行一票否决制。成立环保水保领导小组,形成公司、分公司、环境监理、参建单位为主体的四级管理体系。设立引汉济渭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成立汉江水源保护志愿服务队。实施“天眼”环保监控工程,在环境敏感点安装73组高清全景摄像头,手机APP同步操控,实现了全工区无死角实时远程环保管理。成立“朱鹮无人机中队”,不定时深入工区,通过无人机高空拍照、河道取水,光谱分析仪现场分析等方式,突击巡查施工环保落实情况。高标准建设隧洞施工排水处理设施,深度净化施工排水。投资4000万元建设“高效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处理”工艺的专业设备,使施工排水处理后达到地表二类水质水平、实现安全排放。为施工营区配置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废水生化处理后回用于绿化及道路洒水。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进行危废集中安全处置。并每年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习,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修建1970米的黄金峡水利枢纽过坝鱼道,保证鱼类回游产卵需求;建成集生态养殖、科普教育、观光游览为一体、有机结合水景观与巴山建筑风格的黄金峡鱼类增殖站,每年繁育各类鱼苗65万尾。
“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鱼儿都在黄金峡鱼类增殖站里经过精心的养育。”放流活动现场,引汉济渭移民环保部副部长王浩说,“鱼类在一二号厂房产卵后,孵化至1至2公分的鱼苗,成鱼后经野外仿生鱼池驯化,放流汉江自然水体,可促进水域内自然鱼类资源的有效恢复。”
“鱼菜共生”是黄金峡鱼类增殖站的绿色养殖模式,通过鱼肥水-水浇菜-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模式,将鱼排出的粪便经过分解、过滤后变为蔬菜的‘营养液’,蔬菜吸收营养后,又将水充分净化循环给鱼用,让蔬菜和鱼儿在潺潺流水间和谐共生。“黄金峡鱼类增殖站设计规划标准高,设计理念新,环保措施得当,被生态环境部誉为‘亚洲最高标准鱼类增殖站’”。王浩说。
秦岭合和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至关重要。
结合三河口水利枢纽滑坡体治理,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建设了水土保持示范项目——子午梅苑,种植的140余种梅花寒冬次第盛开,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充分发挥引汉济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优势,联合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以及陈祖煜、王浩等院士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启动完成了引汉济渭工程生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黄金峡库区湿地及消落区生态系统重建与保护研究、引汉济渭长距离输水系统模拟与预测研究、汉江 原水在长距离输送过程的水质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科研项目,以科研助力引汉济渭工程环境保护。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今后,我们将“树牢”两山理念,“心怀”国之大者“,持之以恒地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逐年加大放流规模,持续做好放流效果监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创新管护模式,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以实际行动打造生态引汉济渭,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小洲在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上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10月9日
作者:刘艳芹
见习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