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推动“两山七河一流域”保护治理
擦亮古城生态底色
□本报通讯员 宋芳 张彩峰
初秋时节,漫步在山西省大同市御河生态园,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花香阵阵。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怡”的河流生态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大同市绿色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同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推动“两山七河一流域”大同区域生态修复治理,落实责任,强化管护,清淤、护堤、绿岸、补水多措并举,擦亮了美丽大同的生态底色。
“一河一策”绘蓝图
“两山七河一流域”大同区域河流主要包括桑干河和大清河水系。大同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张强高度重视“两山七河一流域”大同区域河流保护治理,到桑干河流域湿地考察,并对河流保护治理提出要求。大同市委、市政府从规划环节发力推动河流治理保护,大同市水务部门坚持“一河一策”,先后编制了桑干河、御河(桑干河支流)、大清河等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实现全市主要河流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全覆盖。
《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规划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同市流域面积0.84万平方公里。规划治理目标是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地表水水质和水生态恢复良好状态,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使桑干河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大清河地跨晋冀京津四地,是流经雄安新区的重要水脉,大同为其上游地区。大同市制定印发《大清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包括唐河和沙河,涉及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和忻州市繁峙县2市4县。按照项目规划,通过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及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措施,在保证区域内生活、生产用水量的同时,可有效保证出境水质和水量,保障雄安新区用水安全。
实施一批河道治理项目
大同市是京津冀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境内的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主要源头,唐河和沙河则是大清河的重要源头。
近年来,大同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在不断加大市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快推动一批河道综合治理项目上马实施。近年来,大同市累计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24个,治理河道超320公里。
随着一批河道治理项目的陆续竣工,全市重点河流特别是御河城区段治理取得突出成效,让一度“有河无水、有水皆污、垃圾遍布、杂草丛生”的御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河床宽阔,水波荡漾,清澈的河水绵延10多公里,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8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