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山东

“大河之洲”的发展答卷

——山东东营市深入推进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发表时间:2025-11-13

 

广利河穿城而过 本报通讯员 孙光辉 供图

  □本报通讯员 孙光辉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4年来,东营市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推动一大批现代水网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构建“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五横七纵、河湿相融”的现代水网总体格局,发挥了“支撑发展、服务民生、保障安全”作用。

  筑牢水安全防线,实现从“治水”到“智水”跨越

  东营市以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为核心,高标准构建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系统治理,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广利河城区段防洪标准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新建改造防潮堤22.6公里、市政排水管网220公里,治理易涝点100多处,成功经受住近年多轮强降雨考验。

  “我们坚持‘大动脉’工程和‘毛细血管’工程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东营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宏国介绍。在筑牢“大动脉”的同时,东营市同步疏通“毛细血管”,加快推进广饶县塌河流域综合治理提升等工程,有效解决内涝难题。

  治理水患,不仅要补齐工程短板,更要用科技提升效能。东营市建成智慧水务系统一期工程,形成河流水情、雨情监测、城市防汛等11个模块应用,为洪涝监控、预警、调度、指挥提供系统服务。同时,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无人机航测及无人船水深测量等技术也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实现创新应用。

  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从“保供”到“优供”升级

  面对近年来频发的旱情,东营市以构建现代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为核心,通过灌区改造、水源调蓄、城乡供水一体化等系统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灌区现代化建设方面,全市完成7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56万亩。这些灌区在抗击2023年秋旱和2024年夏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我们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灌溉网络,为抗旱保供打下坚实基础。”东营市水利灌溉服务中心副主任隋迎春说。

  水源调蓄能力建设同样成效显著。2022—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水库11座,增加有效库容4200万立方米;新建拦河闸13座,新增拦蓄能力2400万立方米。

  最让群众有获得感的,是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在率先实现全市“村村通”“户户通”的基础上,东营市进一步向“村村好”“户户好”目标迈进,建成覆盖1780个村、受益人口119万人的规模化供水工程网络,真正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目前,东营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等关键指标均达100%,农村深度处理工艺供水覆盖率达71.5%,形成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一体化格局。

  提升水生态品质,推动从“美丽”到“幸福”蝶变

  “通过水美乡村建设,我们村周边的水清了、岸绿了,环境更美了,变化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广饶县码头镇小码头村村民隋志强感慨。东营市创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将河道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在系统治理方面,东营市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完成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建成36条(个)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工程,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在广饶县,通过实施淄河系统治理,不仅恢复了其生态功能,也使沿岸产业逐渐迎来发展的“春天”。

  如今,东营的水生态建设正从单一的治理修复,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元共赢转变,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名片愈发闪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沿海防潮体系建设工程、中心城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城市水源保障工程、水环境提升工程、灌区节水和非常规水利用工程、智慧水务提升工程等六大类工程,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东营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胥高远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13日 

作者:孙光辉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