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水文化与现代化探索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综述
□记者 赵新 通讯员 王丽娟
仲夏时节的尼山圣境,儒学哲思与水韵文明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顺利举办。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60位专家学者围绕“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主题,从江河文明溯源到现代伦理重构,从传统技术传承到跨国合作探索,展开一场跨越地域与文明的深度探讨,为人类共同应对水资源挑战凝聚智慧和共识。
“问水”尼山,深意何在?成果何在?
水与文明的起源:传统智慧的当代回响
水,是生存之本,也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
追溯历史,水与文明息息相关,每一条孕育文明的河流,都是一部流动的史书。
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依水而兴,孕育出独特的农耕文化与社会制度;尼罗河的滋养,使古埃及文明从金字塔走向世界;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灌溉,催生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
水,是文明的脐带。“回溯人类文明演进的壮阔征程,水始终是文明萌芽的摇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表示。
“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江河水系特征、经济社会状况、工程体系需求决定了中国治水的波澜壮阔和筚路蓝缕。”水利部原党组副书记、原副部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水利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矫勇介绍,中国璀璨的水文化,正是源于自古至今中国伟大的治水实践。
从尼罗河流域到两河流域,从黄河长江到地中海沿岸,水资源的自然禀赋与人类治水实践的互动,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水文化体系。西方文明对水的理性认知,与东方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人类水文化的多元图谱。
“河流在特定土地上的存在,会深刻影响着生活在河流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埃及旅游和考古部部长助理阿迈德˙瑞和马以尼罗河为例,从农业生产、打猎捕鱼、宗教祭祀等方面阐释河流对于古埃及文明诞生传承的重要作用。
希腊国家开放大学原校长、国际水协会水与古代文明专门委员会主任雅尼斯,则更加强调人类文明的共性。他表示,从中国古代的水利遗产,到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再到古埃及的供水网络,传统的治水智慧可为现代水治理提供历史镜鉴。
“中国治水与水文化的系统性关联,也奠定了中国水文化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矫勇表示,作为水利人,我们不仅要设计、建设、运行好每一座水利水电工程,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的功能,同时要挖掘出江河、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化的系统性关联。
尼山脚下,圣境之内,因水而聚,问水而思。东西方水文化在此相聚交融,一如流水淙淙,日夜不息,润泽万物,激荡澎湃。
水文明观的现代转型:从利用到共生的伦理重构
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从“征服自然”到“人水和谐”,价值理念转变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源于文化伦理与价值观念的深刻重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调要“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赋予了河流生命概念,为开启我国河流保护治理新实践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024年5月21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会时强调,“构建河流伦理,就是要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
构建河流伦理,日渐成为我国治水的价值共识与路径探索。
在刚刚落幕的水文化论坛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静以《河流伦理:丰富新时代水文化》为题,向国内外嘉宾系统阐释了河流伦理建构下的新时代中国实践路径,赢得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
何为河流伦理?为何构建?彭静以“河流是生命体”为理论内核,提出以善待、善用、善治、善享为核心的“四善”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河流伦理的价值建构,为重塑人水和谐关系提供了清晰框架。
对于人水关系,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教授胡洪营有着独特见解。“水是大自然的,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他指出,若将水定义为“借来的公共资源”,而非“无主之物”,人们自然会形成“有借有还、用之有度”的行为逻辑。
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副主席穆罕默德·A.·谢哈塔·瓦赫巴升华了讨论:“没有伦理与人道主义,便没有水文明。”他强调,水文化现代转型需超越技术层面,建立“尊重生命、共享资源”的共同伦理。
河流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人与河流是有机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当下河流伦理的制度实践,正在探索一条兼顾发展与生态、个体与集体、当下与未来的可行路径,为全球水资源治理从文化层面提供解决方案。
全球水危机应对:以文明互鉴达成共识
水问题,正成为当下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气候变化撕裂生态平衡,工业污染威胁生命之源。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破坏等一系列水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
“目前全球仍然有22亿人无法获取安全的饮用水。”夏泽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休戚与共的地球村,水文循环超越国界,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却日益紧迫。”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然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当务之急,全球各国亟需携手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与会学者围绕“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主题,以文明互鉴破解水困局,以现代伦理凝聚水共识,从技术和文化层面探寻应对水资源危机的独特路径。
夏泽翰深切呼吁:“水不仅是科学探索与发展实践的核心议题,更是文化传承与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他期盼,各国要携手同行,将水治理升华为文明对话的纽带,让每一滴水都承载着跨国家、跨学科、跨世代的合作共识。
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博士菲沃斯·萨金蒂斯则表示,将水灾害简单归咎于气候危机是一种“思维惰性”,应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中寻求水危机的治理方案。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亚历山德拉以南美地区跨国水资源治理为例,分享了区域合作中的经验与困境,并表示,跨国水治理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跨越政治分歧的文化认同与协作意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达成深层次的文化共识是破解跨国水治理困境的关键钥匙。而此次水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无疑搭建起跨越地域与文明的对话平台,在加强不同文明水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更为全球水治理难题探寻出一条“破冰”之道。
论坛高潮,一份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正式发布。倡议呼吁,要尊重世界各国水文化的多样性,强化不同文明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积极构建全球水文化共同体,让多元水文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正如国际水历史学会原主席、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湖北大学特聘教授郑晓云所言,水文化如音乐一般,不同文明的旋律虽异,却能穿越时空与国别达成思想共鸣。
尼山,这座流淌着千年文明的思想圣殿,正以水文化为媒,引领山东在全球水治理的实践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笃定前行,也正让思想共鸣转化为跨域国界的实际行动,在推动人与水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继续谱写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现代化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11日
作者:赵新 王丽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