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宁夏

治水惠民的塞上答卷

发表时间:2025-10-18

  □本报记者 孟砚岷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十四五”期间,宁夏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全域推进“四水四定”,精耕细作水文章,谱写出水兴百业的新篇章。

  碧水长渠润泽民心

  秋日,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扬黄灌区,空气里飘着泥土与瓜果的清香。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红寺堡等三大扬水工程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上旱塬,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生命工程”。从缺水而困到有水而兴,“生命水脉”为宁夏大地“解渴”,也为百姓带来希望。

  “十四五”以来,宁夏累计投资350多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全局性、战略性水利工程——盐环定、红寺堡、固海(固扩)三大扬水工程改造一新,青铜峡、固海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接续发力,银川都市圈、清水河流域等骨干水源工程建成通水并发挥效益,黄河宁夏段二期、贺兰山东麓等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山川覆盖、南北调配、丰枯补济”的水安全保障格局,进一步筑牢了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根基。

  宁夏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各类工程累计保障供水超过90亿立方米,确保了729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1000多万亩农田均衡受益;全自治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5%,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93.5%;防洪减灾体系日益完善,连续3年抵御黄河洪水,战胜局部暴雨洪灾600余次。

  如今的宁夏,沟渠纵横,稻香鱼肥。

  精耕细作节水文章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56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解决了宁夏泰和芳纶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二期项目的缺水问题。

  这56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来自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2023年11月,在水利部支持下,宁夏以1800万元价格购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年共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用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118家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

  走进宁夏引黄灌区,工作人员掏出手机,打开灌区信息化数据平台软件,各闸口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从各村成立管水协会,到各乡镇成立灌溉合作社,再到特许经营模式下的专业管水公司,基层农业灌溉管理模式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创新,这些探索是宁夏高效利用黄河水的缩影。

  宁夏全域推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推进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自治区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负责人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高位推动治水兴水;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层面“四水四定”实施方案,全域开展先行先试。

  “十四五”以来,宁夏用水总量保持在国家分配指标内,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6。全自治区交易水量1.43亿立方米,涉及金额12.69亿元。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废水“近零排放”的大型综合工业园区。

  随着用水权跨区域、跨行业流转,缺水的宁夏蹚出了一条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子。

  塞上江南愈发秀美

  走进宁夏彭阳县白阳镇阳洼流域,层层叠叠的梯田沿着山势延伸至远方,村庄、田园、农业基础设施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大地的“指纹”中。

  多年来,宁夏坚持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结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000多万吨,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2024年水土保持率达77.3%。塞上山川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好水土里不仅有好风光,还有好效益。2024年9月,宁夏举行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签约仪式,成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第一单。

  宁夏还与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黄河流域首个与上下游均建立补偿机制的省份。河湖管护“有名有实”,4300余名市、县、乡、村级河湖长上岗,年均巡河18.5万人次,自治区连续2年安排1000万元河湖长制激励资金。实施银川市七子连湖示范片区水环境提升项目、泾河支流策底河(泾源段)水生态修复工程,泾源县、中宁县完成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典农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渝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截至2024年,黄河干流宁夏段6个国考断面连续8年保持Ⅱ类水质,宁夏交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亮眼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8日

作者:孟砚岷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