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宁夏

用好黄河水 种好丰收田

——宁夏引黄灌区抗旱保灌一线见闻

发表时间:2025-07-25

  □记者 孟砚岷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眼下正值夏粮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持续的晴热少雨天气,让宁夏引黄灌区1079万亩良田面临严峻“烤”验。灌好“及时水”“致富水”,成为水利部门最紧迫的任务。 

  有水,农民收入就有保证,乡村振兴就有希望。近日,记者走进宁夏引黄灌区,听民众期盼心声,看水利建设风采。

  问需于民,精准破解灌溉“堵点”

  “这稻子长势一年比一年强,今年的增收又稳嘞!”在贡米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叶盛镇地三村,村民冯建国脸上洋溢着笃定与喜悦。

  宁夏拥有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而青铜峡市叶盛镇,地处北纬38度黄金种植带,海拔1100米,是这片土地上的精华所在。今年以来,自治区气温偏高、降雨显著偏少,土地干旱龟裂,对正值需水关键期的5000亩优质富硒水稻的生长构成了严峻威胁。灌溉能否精准及时,关系着“地三贡米”这块“金字招牌”成色与灌域农户全年生计,同时对水管单位提高供水服务质效、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旱情“烤”验,渠首管理处干部职工走进田间地头,“包村、包渠、包户”了解灌溉服务水情信息。坚持“一候一申报、一旬一走访、一月一沟通”,掌握水稻长势及需水状况,提前做好用水计划,跟踪水量核算和灌溉进度,积极主动前移服务阵地当好“水管家”。

  渠首管理处灌溉科科长郑黎介绍,处所两级通过统筹全渠系管理,“对症下药”精准施灌,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又防止了水量不足影响稻穗饱满度,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水稻优质高产。

  水脉焕新,为丰收增添“底气”

  “新闸翻建后,咱们的引水条件大大改善了,农户们的收成也更有保障了!”随着申滩七星渠进口闸翻建完成,中卫市宣和镇当地群众灌溉难也迎刃而解。

  作为自治区重点水利工程,七星渠进口闸翻建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新闸门配置卷扬启闭系统和远程操控装置,实现“智慧大脑+钢铁筋骨”的全面升级。七星渠管理处防汛工程科副科长陶建奇说:“新进口闸由原来三孔18米宽的闸门变成了四孔24米,闸底板下降80厘米,着实改善了七星渠的引水条件。”

  全新投用的调度室里,崭新的视频监控系统高效运行,渠道实况在屏幕上清晰呈现,尽收眼底。凭借先进的网络管理手段,配合精准水量调度,每块农田都能享受“定制化”灌溉服务。渠道改造及信息化建设,让灌域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23年的0.531升至2024年的0.546,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了。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深处,流过25公里扬水干渠后,黄河水已凌空117米,沿着更新改造后的长山头大渡槽飞越清水河。作为自治区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该项目通过集成信息化配置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水工建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深度融合。改造后的长山头大渡槽有力保障67万亩农田灌溉及20万城乡居民的安全用水。

  在固海灌区枸杞种植基地,串串饱满的枸杞如红宝石般缀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间收获着盛夏的甜蜜。稳定的灌溉让枸杞病虫害减少了,品质也逐年提升。管理人员介绍说:“今年枸杞挂果特别密,水分足、甜度高,全靠扬水工程给咱送来了‘及时水’。”

  精打细算,黄河水用在“刀刃上”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韦州镇,虽然在玉米播种期未能遇到有效降水,但目前玉米长势良好。“我们种植的玉米之所以没有受太大的旱情影响,源于采用的高效节水技术,能把每小时滴水量从2升降低到0.75升。”田间管理人员解释道。

  目前,韦州镇8.67万亩农田全部铺设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借助高效节水设施,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农田灌溉智能化水平。 

  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抗旱更有底气。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盐池县马儿庄村,实施高效节水滴灌工程改造,建起了蓄水池,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玉米地里埋上了滴灌管道,灌溉用水由每亩500立方米减少至215立方米,玉米亩产由1200斤增加到1400斤以上,亩均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黄河水权指标全部确权到村、到组、到户,大家心里对自己可用的水量有了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主动节水的意识也增强了,也不再因争水发生矛盾了。按‘科学配方’给庄稼灌水以后,省水省钱不说,庄稼还比原来喝得饱了,产量也增加了。”马儿庄村支书关尚锋笑着感叹。

  盐环定扬黄工程完善“长藤结瓜”抗旱保灌模式,在盐环定扬水干渠的“藤”上,结出110个不同大小规模的“瓜”,总调蓄能力达到1738万立方米,其中150万立方米以上抗旱应急水库就有5座,使得农田在需要水时随时输水灌溉,避免了水资源浪费的同时,错峰削峰蓄水也减轻了扬水干渠供水压力。

  黄河水让昔日荒漠变成阡陌纵横的绿洲,革命老区盐池县、环县加快完成从“争水漫灌”到“智能节水”的蝶变。


  记者手记:在宁夏,有水赛江南,干旱是常态。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自治区水利系统闻“旱”而动,将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从自流灌区古渠流润到扬黄灌区水上旱塬,从渠道精确配水到田间智能灌溉,记者看到的不仅是解渴后田畴沃野的绿色画卷水利部门扎进田间地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筑牢粮食安全、城乡人饮供水安全的决心和信心随着四水四定全域推进,这里的每一滴水都被赋予新的价值,让有限的水资源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无限可能。水往“高”处流,浇灌出塞上大地的富庶和美丽也成为水利人对“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生动诠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25日

作者:孟砚岷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