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内蒙古

治理一条沟 多打千斤粮

发表时间:2025-07-15

  □本报记者 迟诚

  “过去这沟像条恶龙,每年都要吃掉半亩地。”看着眼前平整的耕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佟家屯村民赵福权回忆过往,仍感慨不已。

  小暑刚过,佟家屯的田野被蒸腾的暑气包裹。村民们在新复垦的土地旁,清除杂草,查看苗情长势。这片曾经被“47号”侵蚀沟撕开的黑土地“伤疤”,如今已长出了绿色的希望。

  47号侵蚀沟最宽处达12米,蜿蜒400多米,将耕地切割得支离破碎。

  2023年12月,突泉县水利局副局长赵红尘带着设计团队开展现场踏勘时,村民们都对治沟捏把汗:“这么大的沟,怎么治才能再种上庄稼?”

  利用2024年增发国债项目的契机,突泉县水利局为47号沟量身定制了治沟方案。

  在沟底铺设排水管,用当地过去开采煤矿时产生的煤矸石分层填埋沟壑;每50米筑起1座渗井,一共建有9座渗井;2046米排水盲管藏在地下疏导水流。

  当最后一方土覆盖完成,409米长的侵蚀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4.7亩黑土耕地,今年春天已经种上了庄稼。“按亩产1400斤算,这些地一年能多打6500多斤粮!”赵福权笑着算了一笔账。

  在500公里外的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珍珠村,种植大户张春刚也在算着一笔账:侵蚀沟治理后,家里的地大多数都连成片,能用上大型机械,光人工费每年就省了近三成。

  几年前,好多道主沟、支沟共同形成的“鸡爪沟”,把张春刚家的耕地割裂成好几块。

  “农机根本开不进去,最窄的地方只剩两步宽。”张春刚回忆道,“眼睁睁看着好地变废沟,一点招儿没有。”

  转机出现在2024年增发国债侵蚀沟治理项目落地之后。施工队用铅丝石笼加固沟岸,沟坡种上防蚀林。曾经“张牙舞爪”的沟壑如今要么绿树成荫,要么覆土成田,张春刚打心眼里高兴。

  水利部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阿荣旗有侵蚀沟1.7万余条,其中耕地中的侵蚀沟占比超92%,发展沟占比超93%。

  “阿荣旗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中的发展沟是我们优先治理的重点。”阿荣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宋庆臣说,自2017年开始大规模治理侵蚀沟以来,阿荣旗已累计治理侵蚀沟836条,预计今后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661万公斤。

  “耕地是俺们农民的命根子、钱袋子,治沟需要削坡占一些耕地,老百姓都特别支持,治沟就是为了保护耕地、恢复耕地,俺们会算这个账!”珍珠村另一位种植大户李云生道出村民们的心声。

  老百姓算着丰收的小账,地区算着发展的大账。2024年得益于增发国债项目,内蒙古增发国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一年就投入中央资金10.11亿元,治理发展型侵蚀沟2855条,可保护耕地面积约68.52万亩,受保护耕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大幅度提升,年可增加粮食产量约1644万斤。

  正如珍珠村的老人们常念叨的:“土地不亏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结出‘金疙瘩’。”当侵蚀沟的“伤疤”被抚平,内蒙古的黑土地正用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的玉米,回报着守护它的人们。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5日

作者:迟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