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降雨是造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防汛关键期——
辽宁4783条新治理侵蚀沟如何发挥效益?
□本报记者 迟诚
集中降雨是造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眼下已进入防汛关键期,辽宁省2024年新治理的4783条侵蚀沟正在接受完工后首个汛期的考验。
2024年,辽宁侵蚀沟治理总投资19.78亿元,其中增发国债资金15.82亿元,项目分布在全省27个县,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349平方公里,实现保水土、增耕地、能交易的多重效益。
“下雨我也能睡得踏实”
7月初的一天,气象预报显示,辽宁省北部有中到大雨。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头道堡村的村民孙涛,听着远处雷声隆隆,却不慌不忙:“搁往年这时候,我早扛着铁锹去堵沟了。现在有了那些石笼谷坊,下雨我也能睡得踏实。”
孙涛家的农田早些年被冲出了一条侵蚀沟。“每下一场大雨,沟就变大一圈,连庄稼带土都被冲走了”。
2024年增发国债侵蚀沟治理工程将孙涛家田地里的这条沟列入治理计划。
“这给我高兴的,天天来看工人垒石笼、栽柳树,比自己家盖房子还上心,就盼着早点把沟治好。”孙涛说。
雨越下越大,县水保站负责人高艳宾不敢放松警惕:“这是今年入汛头一场大雨,也是去年侵蚀沟治理工程竣工之后的第一个汛期,我得到现场,去看看这沟到底治住没有。”
站在谷坊旁边,他摸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指着不远处的柳编跌水说:“水流到这儿就能减速,土就冲不走了。”
“这几条最险的沟,现在有3层固滨石笼护岸加植物护岸,能扛20年一遇的洪水。”他指着沟底流淌的水流说,“以前汛期这里全是泥浆,现在你看,水都能直接浇地。”
在雨中转了一上午,高艳宾心里有底了:“去年治理这些沟,效果都挺好,没白忙活。”
“目前来看,治理工程普遍经受住了入汛以来连续强降雨的考验。”辽宁省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水保中心主任孙树成说,“我们将全面排查水保水毁工程,组织施工方及时修复局部水毁,确保侵蚀沟治理工程平稳安全度汛,长久发挥效益。”
“我就有一个请求”
离开新宾县驱车前往铁岭市开原市,雨势渐歇。到了开原市,天空已经放晴。松山镇麻线堡村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刚被雨水冲洗过的玉米叶泛着光泽。
“现在是苞米抽穗期,最怕涝。你看这护岸多结实,刚才下那么大的雨,水都顺着柳编护岸排走了,苞米根一点没泡着。”麻线堡村党支部书记张显超说。这条去年治理时埋下的柳桩编篱,如今已长出新枝,和玉米田连成一片。
“这真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做的大好事啊!我就有一个请求,能不能再多给我们治些沟,俺家在村东头那边的地里还有沟呢。”村民陶玉江边说边带记者走进他家的苞米地,这片今年新恢复的耕地,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
“我们都希望能多治些沟,保护好庄稼地。”张显超介绍,村里百姓对侵蚀沟治理都特别拥护支持,自发组成“看沟队”,在侵蚀沟治理过程中和完工之后,看护植物措施不被破坏。
开原市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国占江介绍,目前全市还有2028条纳入数据库的侵蚀沟尚未治理,计划“十五五”期间完成治理任务一半以上。
“柔性治理能新增更多耕地”
“去年工程量大、施工时间少,我们都跟打仗一样紧张。”孙树成介绍,面对十倍于往年的工程量,辽宁省分管副省长牵头推进,省水利厅每月开专题调度会,3个指导组选取全省265条典型沟现场指导,最远的沟开车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
“这几年我们在治理侵蚀沟时探索‘沟坡兼治、柔治为先’的治理模式,不仅更生态,也会产生和恢复更多耕地。”孙树成介绍,2024年辽宁省实施的侵蚀沟治理工程可有效保护耕地面积349平方公里,每年稳定粮食产量55万吨。
今年1月,全国首单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抚顺县落地之后,辽宁各地深受启发。省级层面积极推动,地方也因地制宜深化“投资治沟—新增耕地—指标入库—上市交易—收益再投入”的循环模式。
辽宁为每一条治理的侵蚀沟都建立专属的“电子档案”。27个县的侵蚀沟治理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系统,设计、监理、施工责任人一目了然,从源头上保障工程管理的规范性,也为后期新增耕地认定奠定基础。
据辽宁省水利厅初步统计,按照抚顺县首单交易中的每亩10万元的价格推算,仅2024年实施的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预计可实现交易金额1.7亿元以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9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