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西

江西赣州市创新“334”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小流域“焕新”之路

发表时间:2025-07-22
  □本报记者 迟诚 通讯员 张靖宇
  青山叠翠,碧水悠悠。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园村,观光小火车穿梭于茶园花海,民宿集群依水而建,游客们河畔打卡拍照——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是赣州市整县一体化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生动写照。
  赣州市以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探索出“三个一体化、三个大融合、四项新机制”的“334”治理新模式,让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变成宜居宜业的“聚宝园”。
  三个一体化:系统治理破困局
  “过去治水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垮了填哪里,缺乏整体规划。”上犹县水保中心主任刘斌感慨。
  打破困局,需要系统思维。赣州以流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措施一体化,构建系统治理新格局。
  流域规划“一盘棋”。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治理体系,赣州在上犹县开展试点,编制《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寺下河、上犹江为“两脉”,划分城区、库区、山区“三区”,统筹布局40条小流域治理节点,形成“两脉三区多点”的治理格局。
  区域发展“差异化”。赣州根据“城区—山区—库区”自然禀赋分类施策:城区板块打造生态示范区,让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山区板块推动特色农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库区板块以水源地保护为核心发展生态旅游。
  系统治理“全链条”。山坡上,封禁治理与地埂植物带织成“绿色防护网”;河道里,岸坡整治与生物过滤带构建水生态屏障;村庄里,生活污水管网与垃圾分类站破解“脏乱差”难题……赣州以“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一体化措施,全链条实行系统治理。
  三个大融合:协同发展注活力
  赣州坚信,生态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让百姓共享绿色福祉。为此,赣州将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推行三大融合模式,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治理成果演变为民生红利,探索出一条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协同发展路径。
  “小流域+美丽乡村”绘就宜居画卷。茶亭小流域整合水利、乡村振兴等资金,实施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建成生态公园,水系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画”。
  “小流域+生态旅游”激活乡村经济。园村小流域的小火车穿梭于青山绿水间,游客赏茶园、住民宿、品客家美食,年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在寺下河沿线,昔日荒滩变成滨水休闲区,常有市民来此露营、骑行,滨水生态游成为新业态。
  “小流域+特色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紫阳乡高基坪小流域依托优质水源建成富硒山泉水厂和啤酒产业园,年产山泉水5万吨、精酿啤酒5000吨,同步发展油茶、优质稻米等绿色产业,年产值超1亿元。紫阳乡副乡长黄维政指着伊露云富硒山泉水厂房感叹:“小流域治理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引入的企业看中这里的好生态,纷纷投资建厂。”
  四项新机制:投入循环添动能
  针对传统治理过程中部门分辖、资金分散等难题,赣州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长效管护、价值转化的新机制,促进投入良性循环,为创新发展添动能。
  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过去治水保土各干各的,现在1.6亿元资金像拼拼图一样整合用。”刘斌指着2024年示范小流域项目清单介绍,上犹通过水土保持联席会议机制,将乡村振兴、水污染防治、水库移民等多部门资金进行整合,实现治山、治水、治污“多线联动”,打造多部门共建共享示范工程。
  社会参与激活产业属性。赣州创新“揭榜挂帅”“以奖代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开发。在金盆小流域,乡贤通过“以奖代补”模式投资建设生态茶园,政府按治理成效给予奖励,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在水岩乡,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治理崩岗56座,将2500亩崩岗山地改造成果园,种植脐橙5万余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政府给政策,社会出资金,治理后的土地还能发展产业,几方都受益。”企业负责人凌凤表示,这种模式让生态治理从“政府买单”变为“社会众筹”。
  长效管护巩固治理成果。“每月巡护4次,连草皮都有养护标准。”上犹县水保股股长刘守伟展示着管护记录。上犹县将水保工程纳入物业化管理,由专业队伍定期修剪苗木、清理河道;茶亭小流域附近村民李为民通过竞聘,成为公益管护员,每天巡河两次,每月有固定收入。“专业队伍+公益岗位+受益主体负责”的管护模式,让治理成果从“一时美”变为“持久美”。
  价值转化实现良性循环。“7000 亩茶园靠‘绿信用’贷到2亿元!”竹头围小流域茶农见证了江西首单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质押贷款落地,银行根据生态指标为茶园授信,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紫阳小流域完成全国第二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收益反哺植被修复,实现“生态投入—价值增值—反哺治理”的闭环。
  从“治水土”到“兴水土”,赣州以小流域为支点,撬动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变革:水土流失面积较十年前减少23.7%,培育出年产值超10亿元的生态产业集群,40条小流域如绿色纽带串联城乡,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以“小流域”带动“大发展”,赣州正为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赣州模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22日

作者:迟诚 张靖宇
责任编辑:安天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