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苏

江苏:奋楫扬帆谱新章 江河安澜润民生

发表时间:2025-09-19

9月15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育种水稻进入收获季。田间地头,多台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穿梭作业。 本报通讯员 张连华 摄

  □本报通讯员 邹安琪 记者 程瀛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水利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关键5年。从水旱灾害防御的全面胜利,到现代水网体系的加快构建;从河湖治理的创新突破,到幸福河湖的生动实践;从农村水利的提质增效,到水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江苏以水为墨、以河为笔,用水利人的实干担当,书写出江河安澜、水润民生的时代答卷。

  人民至上

  守护江河安澜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极易遭受水旱灾害侵袭。

  5年来,江苏依托不断健全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科学调度,成功应对2021年“烟花”台风暴雨、2022年长江流域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及历史罕见的长江口咸潮入侵、2024年13轮强降雨和流域14次编号洪水。

  筑牢防洪保安安全屏障。长江扬中河段二期、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苏北灌溉总渠……一批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基本建成,治理中小河流河长2075千米;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洲滩民垸整治,2.7万不安全居住人口全部迁出;常态化推进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实现增量病险工程动态清零;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和重点涝区排涝、沿海防台防潮能力建设,33项沿江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

  预报预警实现质的飞跃。江苏深化智慧水利决策系统运用,大力推进水文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完善雨水情现代化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应急处置实现系统重塑。江苏不断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省“天职”演练,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临灾预警发布、应答、行动、反馈全流程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同配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实战水平。

  一次次的大战大考中,江苏连续打赢防大洪、抗大旱、防强台硬仗,实现无重大险情、无人员伤亡、无重大灾害损失的水旱灾害防御目标。

  密织水网

  汇通江淮畅流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较早形成水网框架、开启现代水网建设的地区。

  2022年12月,江苏省政府批复《江苏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要求落实建设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合力构建江苏现代水网新格局。水利部门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着力完善以“九八三五”为纲、“区域百河引排”为目、“湖库闸站调控”为结的江苏水网格局,让水资源在江苏大地上科学调配、有序流动。

  以水为脉,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江苏投入千亿元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吴淞江(江苏段)整治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强水网之“纲”;加快淮沭河以西、里下河腹部、太湖等平原洼地水网治理,畅通水网之“目”;优化大中型水闸、泵站、水库、塘坝节点工程布局,系牢水网之“结”。

  治水为民,融合推进。江苏还聚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为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同时加强与省内其他调水工程的互连互通,形成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加快推进区域治理工程建设,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加强现代水网与航道网协同布局和建设,全省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水平、水生态治理保护质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

  一张以流域性河湖与跨流域供水河湖为骨架、大中型控制性工程为节点、区域性骨干河湖为脉络、城乡河塘为机体的全域性水网,正在江苏大地全面延展。

  幸福河湖

  精塑水韵悠悠

  水韵江苏,如梦如画。“十四五”期间,江苏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统筹河湖治理保护各项工作,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长江沿线,江苏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化推进岸线综合整治,严格管控长江岸线资源,推进岸线生态修复,下大力气破解“重化围江”,开展十年禁渔,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如今江豚成群逐浪嬉戏。

  在太湖两岸,江苏启动新一轮4000余万立方米生态清淤,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实施引江济太,太湖水生态状况持续好转,连续17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目标,高质量实现“两保两提”新目标,桃花水母在太湖再现。

  在大运河畔,江苏统筹推进运河治理保护和航运通畅、文化传承,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打造运河文化带,让“清水廊道”承载千年文脉、黄金水道焕发光彩。

  在洪泽湖滨,江苏创新综合治理地方经验,完成1.9万住家船民、2.7万滩区移民安置,打造“百里画廊”“醉美湖湾”等样板,推进环湖区域幸福河湖建设。

  水润乡村

  保障全面振兴

  农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江苏大力推进农村水利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是基本的民生保障。江苏聚焦高质量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8640千米,全域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一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巩固健全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供水保障工程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合格率均达100%。

  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江苏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累计实施15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71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设计灌溉面积1600万亩,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水环境,是改善农村生态宜居的关键。江苏锚定“高水平农业强省”目标,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成4批8县(市、区)国家试点县建设任务,全面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水生态环境,加速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画卷。

  涓滴凝结

  成就丰水之乡

  11连优!自2013年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以来,江苏已连续11年获得优秀等次。高分答卷的背后,是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心。

  “十四五”期间,江苏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收紧双控指标、实施精准计量、严格监管措施、加大水效引领、深化水权改革、强化考核激励”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6条路径,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优化用水结构,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通过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双控指标体系,规范地下取水许可管理和用途管制,颁布实施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标准,用水效率持续提升。

  江苏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一体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313个大中型灌区实现渠首在线计量;强化工业节水减排,完成1264个重点监控用水户用水定额对标,建成523个节水型企业和20个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建成39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设2370家省级节水型载体,更新改造农村老旧供水管网3.4万千米;建立健全节水机制,28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实施167项合同节水项目。

  江河湖海交汇处,日新月异启新程。江苏将锚定“走在前、做示范”,坚持补短强弱、系统治理、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奋力谱写江苏新时代治水兴水现代化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9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