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抗旱保灌促丰产
□本报通讯员 邹安琪 记者 程瀛
加快灌区改造,强化水源保障,打通灌溉堵点……今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累计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少,南京市水务部门紧扣“保灌溉、促丰产”目标,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当前,南京市90万亩小麦灌溉、130万亩水稻播栽顺利进行。
加快灌区改造 发挥工程效益
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是完善灌排设施体系、提高输配水效率的关键,更是保障农业发展的根本。
8月夏灌高峰,站在六合区金牛湖灌区农田旁放眼望去,拔节孕穗期的稻苗在烈日下依然挺拔翠绿,长势旺盛。在持续高温与降水偏少的挑战下,稻苗得以“畅饮”,得益于南京市水务局实施的金牛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2024年,投资2.9亿元的金牛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开工。项目改造骨干输配水工程75个,拆建567座泵站等构筑物,对灌区内斗渠、农渠及田间出水口进行疏通、衬砌或改造,极大提升了渠道输水效率。同时,新建700亩节水灌溉片区,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和效益最大化。依托该项目,六合区已改善耕地灌溉面积10.32万亩、排涝面积2.2万亩,在本轮春灌夏种中发挥显著效益。
今年年初以来,南京市水务局督导各区细化措施、压茬推进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力求早建成、早收益。截至目前,总投资6.05亿元的溧水区新桥河等5个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均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强化水源保障 科学组织引水
今年以来,位于溧水区的石臼湖上游来水减少,沿湖农业灌溉面临严峻考验。
位于石臼湖东侧的新桥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是利用新桥河作为水源的中型提水灌区。今年以来,得益于灌区实施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水利部门蓄、引、提并举,全力做好区域蓄水保障工作。截至7月底,累计引调水480万立方米,节约灌溉费用约26万元。
围绕解决灌溉水源不足等问题,南京市水务局通过秦淮新河、水碧桥、红山窑、新禹河等重点泵站翻引长江水,指导各区、镇街精准施策,及时启用多级引水:溧水区通过湫湖灌区石家边泵站等引水,高淳区启动淳东灌区南站、北站及干支渠引水……南京各地水利部门全力保障农田灌溉与民生底线,为秋粮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打通灌溉堵点 提升灌溉效能
眼下,江淮流域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关键期,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灌区内的稻田绿意盎然,稻穗初显,硬化渠道中的细密水流正按需注入田间。
“以前靠经验大水漫灌,费水费心!现在‘天眼’盯着墒情,灌区指挥阀门放水,不断水、不浪费,省水省心保收成!”种植大户朱春华说。
朱春华所说的“天眼”,指的是这片占地112.4亩灌溉试验片区中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它所传回的信息,为灌区定制灌溉方案提供了数据基础,是新禹河灌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新禹河灌区正通过科技手段精准调配水资源,为南方丰水区探索一条“科技节水保粮”新路径。
此外,南京市水务局还直面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多措并举疏通农田灌溉“毛细血管”——启动全市农村水利骨干灌排设施排查,抓好老旧农田水利设施“垮、堵、漏”问题整改;持续巩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达年度农业用水计划8亿立方米,深化“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系统运用;指导各区对39座大中型灌区干支渠、配套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养护,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活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9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