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江苏

人民伟力绘就水韵新篇

发表时间:2021-11-05
云龙湖美景如画
  王子鹏 颜笑

  在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南麓,矗立着庄严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基左右是两面大型浮雕:一面是解放军英勇作战,另一面是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军与民,是淮海战役这场伟大胜利相互支撑的两面。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的这句话,与淮海战役一起名扬四海。 

  徐州,这片红色的热土,始终蕴藏着深厚无比的人民伟力。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的伟力夺取了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伟力铸就了徐州水利。一大批水利工程在人民的手中崛起,如今,水利造福于徐州人民,造福于徐州这片红色的土地。 

  人民伟力 改天换地 

  当年,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句话最深刻的注脚。人民的伟力始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传承。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力量汇聚起国家建设的热潮,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徐州大地上涌现。 

  1949年冬,淮海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徐州人民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导沂整沭工程。那时,战争的创伤尚未得到医治,加上连续5年的灾荒,水利行业十分艰苦。河工多采用“以工代赈,治水结合救灾”的办法,粮食不足,就组织民工在附近挖野菜补充;没有煤炭,就组织群众像战争年代那样送柴送草。 

  徐州人民充分发挥当家作主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治水英雄模范。比如,在1949年冬至1950年春,苏北10个县投入55.5万人次开挖新沂河,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治水功臣,包括赵金科等4名特等功臣。 

  从1958年开始的十年间,徐州南四湖西大堤加固、邳苍分洪道筑堤等工程与庆安、云龙湖等数十座中小型水库相继开工,骆马湖、中运河、沂河等行洪河道沿岸电力排灌工程先后建设,徐沛运河、徐丰运河等先后开挖。各个水利工程建设现场人山人海,大家肩挑背扛,各显其能,掀起第一次大干水利的热潮,兴修了一批骨干工程。以1958年为例,当年1月至2月,在徐州地委的组织下,专区有130万人投入水利建设;4月1日至7月上旬,微山湖大堤加复工程开工后,8.8万人共完成土方1278立方米;9月30日,23万人奋战完成邳县赵敦河网化试点工程;11月,水利建设掀起高潮,除大运河工程外,民工284万人相继投入疏浚河道、建筑库涵、打井开渠…… 

  20世纪70年代实行引水上山,徐州山丘区要兴建一批工程量大、扬程高的多级翻水站。这些站扬程高、渠系配套任务大,控制建筑物多,很多站都是群众用一镐一锹建起来的。 

  贾汪区的朝阳渠工程是当时徐州专区第一个提水上山工程。此项工程于1970年9月开工,共经过四个冬春,投入民工5500人,完成土方46.9万立方米、石方19.5万立方米、混凝土4675立方米。贾汪区汴塘镇的芦山翻水站,建于1975年,动用民工1100人,开挖土方10.5万立方米,砌石2.2万立方米。铜山县阳泉乡的向阳渠工程,土石方开挖、建筑物砌筑所用材料和人工,全部由群众自己投劳完成。施工高潮时,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均上阵,最高上工人数达1万多人。后来,向阳渠工程被誉为“江苏红旗渠”,成为群众自力更生兴建机电排灌工程的典范。 

  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艰苦奉献,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徐州兴办了一大批以引水为主的农水骨干工程,逐步形成综合利用的梯级河网。时至今日,这些工程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军民同心 其利断金 

  如果说淮海战役是军民共同谱写的胜利史诗,那么,在徐州的水利建设史上,军民同心就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云龙湖,位于徐州泉山区,如今也是徐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但在解放前,这里只是一处叫作“石狗湖”的洼地沼泽,没有堤岸,没有闸坝,每逢雨季,湖水暴涨,威胁市区安全。雨后,湖水经奎河很快流失,湖区又成为一片沼泽。为此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挖土筑堤,扩湖蓄水,变水害为水利。 

  1958年秋,徐州专区和徐州市动员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共1.5万余人兴建云龙湖水库。一时间,军民联手,挖土筑堤,打响了整治、扩建石狗湖的大决战,在云龙山与韩山之间修筑了一条长达4000余米的拦水大坝,作为拦截南部山区洪水的屏障。因为这条大坝,云龙湖成为“有形”的湖泊,并开始发挥蓄水灌溉的功能。1960年工程竣工,并被正式定名为“云龙湖水库”。驻徐部队共出动1万多名指战员参与云龙湖建设,为了纪念和表彰部队支持修建云龙湖,大坝被命名为“八一大坝”(后称“八一大堤”)。 

  八一大坝建成后,云龙湖的危险还没有彻底解除。1972年,云龙湖水库被定为全国37个危险水库之一。1975年春,为加强云龙湖大堤的防洪能力,徐州市再次动员1.3万多军民,日夜奋战,历时两个月有余,将大坝高程由35.1米提高到37.5米,顶宽由7米增加至19.5米,大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 

  在云龙湖东岸,有一座“彰军碑”,这里镌刻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军民同心的历史见证。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驻马店发生“75·8”特大暴雨后,为了彻底解决云龙湖对城市的威胁,避免泄洪时对下游城区排水产生顶托,水利部门提出在云龙山下开凿一条溢洪道,让泄水穿山而过,绕开市区,再注入奎河。隧洞于1975年年底动工,由当地驻军广大指战员及地方工矿企业共同施工开挖。1979年隧道洞穿,1981年完工,长约2千米的泄洪通道建成。施工期间,战士李建华、盛明亮光荣牺牲。1982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在云龙山西麓、泄洪隧洞西东口附近设立“彰军碑”,这是对牺牲战士的深切怀念,也是对驻徐部队的永久纪念。 

  至此,云龙湖这柄高悬在徐州人民头上的“利剑”变成了美丽的风景。此后,大坝再次加固,建设了“万人游泳场”、水族馆、音乐厅等,并于1994年与杭州西湖缔结姊妹湖,云龙湖开始成为徐州的名片,被称为 “徐州名胜之冠”。 

  不管云龙湖有多少美景,在徐州人的心目中,“彰军碑”都是一处永不褪色的风景,那是徐州人民军民携手的历史见证。 

  绿水青山 不负人民 

  人民的小推车支撑起伟大的淮海战役,军民同心掀起了新中国的水利建设热潮,作为水利人,他们肩负起历史的担当,用青山绿水造福人民、回馈人民。 

  徐州是洪涝灾害并发频发的地区。为了兴利除害,为徐州人民解除水患,早在1948年,中共华北局就采用“导沭经沙(河)”的导沭工程方案,于10月成立测量队,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开始了“导沭经沙”入海河道的测量工作。1949年秋,党中央电告苏北局党委,要抓紧战争刚刚结束的有利时机,积极着手治水。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导沂整沭”工程为中心,大规模的治水运动在徐州开展。云龙湖、向阳渠、芦山翻水站等水利设施先后出现,形成徐州水利设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徐州水利建设阔步向前。丁万河的开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程。 

  丁万河,原名水线河,是清朝康熙年间开挖的狭窄泄洪道。由于历史原因,河道淤积严重,周边煤尘飞扬,是名声在外的徐州“龙须沟”,不仅附近居民深受其害,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1984年,徐州万名民工大会战开挖河道,到1986年,完成全长12.5公里的新河。新河西起丁楼,东至万寨港,丁万河的名字由此而来。新开的丁万河承担着分洪、灌溉和向市区故黄河、云龙湖、奎河补水三大任务,并通过水系贯通工程全面改善市区水环境。经过水利人的精心打造,昔日的“龙须沟”华丽转身,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12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最美家乡河”。如今,因为丁万河,徐州城市北区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成为徐州市生态转型发展变化最快最大的城区之一。 

  不仅仅是丁万河。为整治河湖“两违三乱”,徐州市先后封堵违规排污口350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8948家;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全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编制完成《徐州市城区水系连通规划》,重点实施故黄河、闸河和奎河连通等8大工程,实现活水循环。骆马湖退圩还湖工程,为徐州人民新增自由水面30.72平方千米。持续夯实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真正做到让全市百姓共饮“一碗水”。 

  河湖长制在徐州落地生根、走深走实,3000余名民间河湖长、护河志愿者、护河治河监督员积极参与,“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居、人和”的美好画卷,在古老的徐州大地蔚然铺展。 

  经过一系列综合整治,徐州一大批河湖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河道重现碧波美景。一批水利风景区、河湖湿地成为网红打卡地,老百姓享受到了水利发展成果。曾经的红色热土,当年的老工业基地,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的时代,徐州水利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使命。徐州市水务局局长杨勇表示,“十四五”期间,徐州水利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提升政治、业务和科技“三种能力”,重点完善防洪保安、水资源调配和美丽幸福河湖“三大体系”,着眼城市防洪排涝积水治理、城镇雨污分流提质增效和城乡供水一体化提质增量“三大攻坚战”,充分发扬淮海战役精神,奋力谱写美丽徐州的水韵新篇,为打赢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淮海战役”提供更加坚实的水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1月5日

作者:王子鹏 颜笑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江苏如皋市系统推进河湖复苏

江苏宿迁市推进水利领域6个国债资金灌区项目建设

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江苏2024年新增国债灌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抓住库区民生根本 创新对口支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