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湖南

“移”路生花

发表时间:2025-09-27

  □本报采访组

  “我们就想用好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实现移民安居乐业,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岳家桥村,原村支书邓学奇看着眼前的菜地,他还清楚记得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的模样。

  秋日的岳家桥村,辣椒红透,丝瓜缀枝,青皮茄子圆润,豆角嫩叶舒展……“现在是美的啊,刚来的时候看到这片荒山坡地就发愁,种啥都是‘瞎忙活’。”已经在岳家桥村生活20多年的陈业勋说。

  2004年,陈业勋和另外7户共37名三峡移民从重庆开县来到岳家桥村。刚到岳家桥村,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环境,还有一道难以接受的“坎”——按当地水田、自留土、山林平均标准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房前屋后是没人愿意承包的荒山坡地,杂草长得比人高,石头藏在土下。地不肥,没有水,没收成,这日子怎么往下过?

  陈业勋当时没有想到,“蝶变”和“兴旺”,会成为未来日子的关键词。

  打“家”底——

  方寸之间拓新路

  想要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生活,离乡也能安居是第一要紧的事儿。2021年,岳家桥村在湖南省、市、区库区移民事务中心支持下,投入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130万元,打造“前花园、后菜园”的移民美丽屋场,并支持产业发展。

  “移民美丽屋场的设计、建设,到维护,细节和实用得摆在第一位。”2020年来到岳家桥村任村支书的邓学奇带着村“两委”先啃“硬骨头”:组织移民清理荒坡上的杂草乱石,改良地块,把零碎荒地规整成连片菜园。

  在汗水的浇灌下,荒山有了生机。“陈大爷每天3、4点就起来除草施肥,可宝贝他的菜地了。”邻居李堂菊说。“感谢好政策,让我们有了家。”陈业勋很知足,“不管在哪里生活,只要手肯做,什么都会有。”如今,菜园种了一茬又一茬,而陈大爷他们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

  居有所安,方能创业兴业。一次次上门走访拉家常、围炉吃饺子,村“两委”和移民处成了家人,也摸清了移民们的“家底”——在老家都是种菜、种玉米的“老把式”。

  从土地流转到水源保障,村干部们一件件落实:干涸的地块引来了稳定水源,镇集体经济联合社送来种子、肥料,还派技术员手把手教管理。“移民勤劳肯干,种的蔬菜绿色有机,我们已经与企业确定明年订单式采购蔬菜,以后种啥、种多少都心里有底,销路根本不愁。”邓学奇说。

  清水润田,人勤地沃,换来岁稔年丰。“现在种菜卖菜,一年得有一万多的收入。”陈大爷笑着说。美丽屋场后面的菜园里,每一种作物都牵着移民的“增收线”。

  “尝尝我种的花生吧。”陈业勋乐呵呵地抱出一麻袋花生。“这些卖相不好的花生都是陈大爷拣出来,舍不得扔,留着自己吃的。”李堂菊指着桌上葫芦瓢里的花生说。

  生活越来越好,但陈大爷依然保持节俭朴素的好习惯,用勤劳双手和脚踏实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

  建“家”业——

  新壤之上育产业

  想让移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确实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事情又只能一样一样地做,村“两委”把目光看得更远:要让移民的日子长久红火,必须有像样的产业支撑。

  在不远处的三峡移民产业基地,田间地头都孕育着百姓的致富希望。

  站在田埂上,目之所及是碧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微风拂过,稻浪翻滚,旁边的一排排小玉米植株笔直挺立。

  “小玉米的生长期是3月到6月,收割完我们就种上水稻,这些小玉米是我们尝试培育的种子。”邓学奇介绍,村里采取“镇村主导、移民机构扶持、移民参与”的模式,专门瞄准移民的特长寻找产业方向,助力移民成为致富带头人。

  回忆起当初选择发展什么种植产业时,邓学奇坦言也是摸索前进,一开始并不顺利。2022年,因为土地肥力差等问题,试种的螺丝椒仅能收回成本。2023年,邓学奇在江苏考察时发现小玉米软、糯、香、甜,个头小却比普通玉米附加值高,更具市场竞争力。了解到小玉米产地江苏常熟和湖南益阳纬度相当,气候相似,移民又有玉米种植经验,在美丽屋场前的小亭子里,大家一致认为种植小玉米是条好路子。

  “有8户三峡移民是发展小玉米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以劳动力和种植技术入股,全程参与小玉米的种植、管理、收割。”邓学奇介绍,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岳家桥镇整合高滩田、复耕地块、闲坪隙地等50亩土地种植黄金小玉米,邀请专家指导,制定种植标准,移民干劲十足。村集体采取保底收购的模式,确保三峡移民在每亩小玉米基地的务工收入不低于2000元。如果年底村集体在基地有盈余,大家还可以享受分红。

  种植小玉米要用有机肥,种植时间、采摘的温度和时机不同会影响口感……很快,群众们摸清小玉米习性。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陈业勋通过玉米须的颜色和颗粒整体色泽水分就能推断哪些可以采摘,丰收时节周围村镇总会有人请他去帮忙。“我在产业基地种小玉米,还能赚到1万多元。”陈业勋很满足,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创“家”园——

  热土之中链未来

  跟田地里的庄稼一样,乡村产业同样需要全周期、全链条悉心培育。

  因小玉米的保鲜时间和销售周期较短,2024年,在三峡后续工作资金的助力下,岳家桥镇整合资金投入100余万元建成小玉米标准化初加工厂,配套全流程加工设备,实现清洗、高温漂烫、包装等工序机械化,最大程度锁鲜,保持小玉米的口感甜润。为打开销路,岳家桥镇成立了益阳市家美桥安农业有限公司,成功注册“郝山伢子”商标,同时打造“恋上岳家桥”线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小玉米产业步入正轨。

  “我们优先吸纳28名移民就业,12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致富。”益阳市家美桥安农业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陈凤说,在2024年11月岳家桥镇半程马拉松农产品推介展览区摊位上,37名移民化身代言人,用方言讲小玉米故事,推动品牌成为区域知名农产品。

  “今年采摘的3万斤小玉米销售一空,市场供不应求。”新任村党总支书记陈浩说,之前他也是村支“两委”成员,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接棒”后的他要继续提高小玉米亩产,严格品控,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把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

  依托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发展乡村产业,让移民群众扎根田园热土,踏踏实实地端稳了“饭碗”。

  湖南省移民中心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饶谦学介绍,近年来,湖南省科学规划使用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三峡后续工作资金绩效评价连续5年获评优秀,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美丽家园建设等子项目1100余个,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有效带动8296名外迁移民持续增收。

  “小玉米很受小朋友的欢迎,我孙子就非常喜欢。”陈业勋打开手机翻看起孩子的照片,一脸慈爱。

  “他儿子现在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老陈不靠孩子,自力更生,逢年过节儿子一家就会回来团聚。”邓学奇拍拍陈业勋的肩膀。

  离开岳家桥村时夜幕将至。车辆行驶在乡村公路上,街道、农田、山峦、河流和人家从窗外闪过,知了的鸣叫随着晚风飘进车里。老陈和乡亲们此刻应该点上灯,围坐在美丽屋场的小亭子里聊着家人、农事、产业发展,他们更美好的生活正在路上……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平 赵洪涛 杨东 魏宇翔 翟文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7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