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安澜背后的调度智慧
□本报通讯员 徐丽
暴雨如注,澧水奔涌。6月19日,澧水2025年第1号洪水形成,上游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
面对严峻考验,湖南省水利厅科学决策、精准调度、统一指挥,一场与洪水赛跑的水工程“调度战”在澧水流域打响。水库的闸门起落间,是科学决策与地方协同的精密配合,是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防汛的生动实践,更是水利人用坚守铸就的“安澜防线”。
水库精准调度:
“毫米级”的较量
6月19日18时,江垭水库闸门缓缓开启,以每秒600立方米的流量泄洪。这一指令的背后,是湖南省水利厅与澧水公司的反复推演和综合研判。
从接到暴雨预警开始,湖南省水利厅便启动24小时会商机制和调度值班,联合气象、水文部门滚动更新预报,多目标、多策略制定水库调度方案。湖南省防御中心调度部副部长潘洋洋介绍:“为应对后期持续性的强降雨,考虑上游江坪河的泄洪,并确保石门站流量不超1.2万立方米每秒,省水利厅决定19日18时江垭水库、皂市水库同步开闸泄洪,出库流量均为600立方米每秒。”
闸门操作更是“毫米级”精准。江垭水电站站长谭哲文指着操作记录介绍,操作人员需提前将设备从手动切换至自动模式,通过视频监控与开度仪实时跟踪闸门状态。
19日15时45分,谭哲文组织技术人员对闸门系统、预警系统、防汛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全面“体检”。维护人员对机电设备、仪表指示进行细致排查,确保万无一失。
17时30分,预警广播在坝区响起,水电站水工部门工作人员李嘉化身“喊话员”,通过高音喇叭向上下游人员和船只发出撤离通知。随后的20分钟内,他又两次喊话。同时,视频监控系统就像“天眼”一样,辅助检查人员、船只的撤离情况,工作人员李毅峰和张春磊则作为现场“监督员”,确保没有遗漏。
17时52分,李嘉登录计算机集控系统,化身“指挥官”,对闸门进行精准设置。
18时整,李嘉与李毅峰、张春磊核对信息后,果断开启闸门。开启到位后,观察5分钟,确认闸门稳如泰山后,才将自动模式重新切换回手动模式。
“联合调度”破局:
上下游共绘“一张图”
澧水安澜,非一库之力。在湖南省水利厅统筹下,江垭水库与皂市水库形成联动——江垭水库校核洪水位240.85米,额定防洪库容8.02亿立方米,本轮洪水过程中,复峰洪水削峰率均在80%左右,累计拦洪4.9亿立方米。皂市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占渫水流域总面积的93.7%,校核洪水位144.56米,额定防洪库容8.43亿立方米,削减洪峰5640立方米每秒,本轮洪水过程累计拦洪5.3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
“若没有江垭水库,慈利县城可能‘一雨成灾’。”当地群众感慨。
联合调度的秘诀在于“信息透明”。湖南省水利厅要求各水库及时上报水位、入库流量,并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四预”功能——预报精准到乡镇、预警直达村组、预案细化到闸门、预演覆盖全流域。“18日暴雨后,我们滚动会商6次。”江垭水电站副站长杨开华说。
6月20日11时,皂市水库泄洪闸门、发电机组全关,以零出库方式运行,缩短下游石门站超警时间,加速下游退警。“我们关闭皂市水库所有泄洪闸门,关停所有机组,一滴水都不放。”在江垭水库带班值守的澧水公司董事长徐磊说。通过江垭、皂市、江坪河等水库的联合拦洪削峰,减少澧水石门河段以下及尾闾地区的洪峰流量约6500立方米每秒,降低石门河段水位约2.5米,直接避免石门河段及尾闾地区超保洪水的发生。
“人防+技防”:
暴雨中的坚守
“最初预报降雨量350毫米,实际降了近370毫米,数字孪生系统让我们提前预判了洪峰规模。”徐磊说。数字孪生系统将卫星遥感、北斗定位与地面监测数据融合,将洪水演进模拟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5分钟,为防汛决策争取了“黄金窗口期”。
在江垭水库防汛值班室,3张行军床见证了水利人的“连轴转”:站长连续15天驻守,副站长主动包揽夜班,技术员冒着暴雨检查闸门启闭机。电子大屏幕上,数字孪生江垭工程系统展现着澧水流域每一道闸门,将整个库区都“复制”到了电脑上。
数字孪生系统虽大幅度减轻了人工计算量,但“人”还是核心。徐磊说:“防洪是我们的天职,是首要的职责。”在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值班室,厅领导与专家团队也在彻夜忙碌着。
21日22时,津市水文站退警,标志着澧水流域全面退警,但水利人的神经仍未放松。“根据预报,24日还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我们必须为再次可能出现的强降雨留足库容。”徐磊说。截至22日22时,江垭水库水位降至226.19米,严阵以待迎接下一场“大考”来临。
在这场与洪水的博弈中,湖南省水利厅用科学调度织就“安全网”,以地方协同筑牢“防洪堤”,更以水利人的坚守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澧水安澜,就是这份忠诚担当生动的注脚。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6月24日
作者:徐丽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