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都有新惊喜”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 本报记者 魏宇翔 摄
□本报记者 魏宇翔 通讯员 窦亦然
秋日午后,微风拂过东湖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垂柳依依,岸边的骑行道上,湖北省武汉市市民王少华刚结束环湖骑行,望着眼前水清岸绿的景致感慨:“这里曾是泥泞滩涂,如今步步是景,每次来都有新惊喜。”
东湖由郭郑湖、汤菱湖等10个子湖串联而成,好似镶嵌在武汉城市中心的绿宝石,128.22公里岸线勾勒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轮廓。
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东湖曾面临严峻的生态考验。“20世纪90年代,沿湖污水直排、围栏养殖等问题突出,东湖水质跌至劣Ⅴ类,水生植被覆盖率从70%锐减至3.3%,一度从清澈的‘草型湖泊’退化为浑浊的‘藻型湖泊’。”武汉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忆。
面对考验,武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东湖碧水保卫战。依据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东沙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规划蓝图,东湖风景区大力推进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打出了实施控源截污、治理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染,开展清淤、排口整治,推进湖塘协同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组合拳”。湖水逐渐清澈,内塘呈现“一塘一景一品”的美景。
从全国首条湖底排污深隧“大东湖深隧”建成,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到生态水网工程连通东湖与沙湖,增强水体流动性;从全面取缔经营性养殖,还湖于民,到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重建“水下森林”,多项系统治理举措精准发力。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水务管理局工作人员高珍珍告诉记者,如今,东湖水质部分月份达到Ⅱ类,水生植被覆盖率恢复至10%,234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东湖治理中,武汉市、区、乡镇、社区四级湖长积极履职,并与“民间河湖长”联动,还推行了“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2018年以来,通过公开招募,武汉市东湖民间护湖队伍逐渐壮大,32名“民间河湖长”和3个志愿者团队共计2000余人共同参与东湖日常巡查管护,持续为守护一汪碧水贡献力量。此外,东湖风景区加大湖长制工作培训力度,搭建起智慧巡护平台,新建浮标站、岸基站、水位流量监测站共计20处,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业务水平,以科技赋能湖长制工作。
2024年,东湖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幸福河湖。“去年,东湖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5.9亿元。”高珍珍介绍。生态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观察水鸟习性;绿色骑行道上,年轻人感受风与自在;皮划艇帆船桨板等受到越来越多水上运动爱好者的青睐……东湖已成为武汉人珍视的“生态绿心”。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东湖波光粼粼,楚河汉街的灯光亮起,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今天的东湖,是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6日
责任编辑:孟京 校对:王瑜 张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