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扛牢防汛天职 守护江城安澜
坐拥长江、汉江交汇之利,兼具江湖纵横的自然禀赋,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武汉市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因水而兴,也承其之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条件,让湖北武汉市几乎每年都面临着巨大的防汛挑战。2024年汛期,面对较长历时的“暴力梅”和多次暴雨洪水过程,武汉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密部署、科学应对、精准施策,成功应对了多轮强降雨和洪水的侵袭,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一次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
未雨绸缪 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
凡事预则立。深知防汛工作重要性的武汉水务人,思想从快、行动从快,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积极开展汛前隐患“大排查”,为迎汛做足各项准备工作,全力守护江城安澜。
“要持续增强‘防’的主动性,抓好防汛责任制、物资储备、抢险队伍、隐患排查整改‘四落实’,确保安全度汛。”在2024年1月召开的湖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利将防汛工作摆在全年水务工作“三个持续增强”的首位。
3月11日,市水务局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传达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及汛前检查相关要求。市水务局组织所有检查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明确检查重点、检查标准、检查内容等,确保检查全覆盖、无死角、不漏项。
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巡堤查险
接着,汛前安全检查在全市各区全面扎实开展。市水务局成立了4个检查组,每组交叉配备1名专家,分赴武汉市15个区开展汛前安全检查。“在完成长江、汉江河道堤防检查的基础上,同步开展20余条中小河流堤防工程的隐患排查,形成了工作台账,明确了问题和整改措施。”据市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前期排查出的防汛安全隐患、重点堤防明口工程等情况,4月中旬,市局再次赴洪山、江夏、经开等区,对各区安全隐患整治、度汛预案编制、防汛物资准备等工作进行再检查、再督促。
蓄滞洪区是防汛措施中的重要底牌,也是防御洪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市水务局防御处联合市水科院陆续赴各相关区开展蓄滞洪区运用准备和山洪灾害防御专项督导检查,全面掌握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信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为汛期蓄滞洪区运用和山洪“叫应”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防汛备汛能力,市水务局着力为干部职工“充电蓄能”,针对城市内涝、水库抢险、山洪灾害避险、堤坝险情处置等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了多场防汛培训、防汛演练。其间,各区防汛干部职工围绕健全用好防汛责任制、加强盘点检查、强化规范管理等方面分享交流经验做法,也不乏对智能防汛装备的观摩学习,例如在4月中旬开展的“早准备强学习提能力,切实筑牢安全度汛屏障”主题防汛抢险设备演练活动中,一触成形的抛投式气胀救生圈、无惧大风大浪的抗冲渗垫、直击渗漏点和险情的“无人机+温度传感器”巡测系统……十余种新型抢险救援设备一一亮相,满满的科技感也“更新”了防汛队伍的“技能清单”。通过开展培训演练,全市防汛队伍快速反应和抢险处置能力都得到了切实提高。
多措并举 全力织牢防汛“安全网”
防汛,历来是武汉天大的事。2024年,武汉防汛工作面对的是一场严峻的大考。
6月18日,一场毋庸置疑的“暴力梅”率先向武汉发起“攻势”。在长达27天的梅雨期,武汉遭遇5轮暴雨到大暴雨过程,暴雨范围广、累计雨量大、落区高度重叠、极端性强,全市累计雨量平均达539.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超九成,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位。
同时,叠加上游洞庭湖来水和下游鄱阳湖逆水顶托的“双向夹击”,6月27日6时,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5米的设防水位,这也是近3年来汉口站首次达到设防水位。武汉市果断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7月1日22时,长江汉口站水位27.3米,达到警戒水位,武汉市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7月4日15时,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峰值28.00米,居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九位。
7月15日18时,因汉江和府澴河、滠水河等重要河流持续超警戒水位,并持续上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了全市防汛黄色预警。
…………
面对大考,武汉水务系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多措并举,有力有效打好防汛硬仗。
——精准研判,强化“四预”。武汉水务干部职工密切关注雨水汛情变化,跟踪掌握预警动态,科学制定强降雨应对机制触发阈值,重点将极端强降雨预警作为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做到响应既快又准。紧盯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动态分析研判主雨带变化、台风“格美”走向及环流影响,紧盯新洲区、黄陂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夯实“3345”预警“叫应”机制。全市累计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10次,值班电话抽查30余次,发出预警短信795次,全市未发生一起山洪灾害。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闸口封堵
——科学调度,专群联动。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防洪排涝工作调度,强化重点部位和易积水点位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全市雨前提前调度罗家路、新生路、江南、汤逊湖、北湖、东湖低排、四新等泵站开机运行,降低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蔡甸东湖等重点水系湖泊水位,为湖泊调蓄腾出充足空间,30座病险水库全面实现空库运行。加强全市河道堤防巡堤查险,累计出动巡堤查险人员共22.79万人次,其中处级以上党员干部1.28万人次,最多时封堵闸口109座、搭设防汛哨棚862个,全市水库上坝巡查累计达4.13万人次。
——检查不松,排查不停。时刻绷紧防汛安全这根弦,开展常态化巡查检查,入梅以来,市水务局检查发现问题61个,做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期间,市水务局分赴各区检查指导堤防、水库、湖堤、民垸等巡查值守工作,同时,不间断加强历史险工险段、中小河流、“头顶塘”、山洪阻碍等薄弱环节专项检查,省市防汛专家组赴重点防汛部位开展技术指导36人次。针对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的情况,7月6日凌晨,市水务局负责同志带队连夜赶赴长江新区大小南湖垸堤、小南湖垸泵站、黄陂区黄花涝垸堤、经开区通顺河右堤等重点民堤民垸及薄弱地段,第一时间对薄弱环节检查督导到位,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在武汉发生。
科技赋能 构筑防汛“数字堤坝”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武汉防汛排涝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实时监测洪水、积水动态,到精准预报预警,再到智慧化指挥调度和资源配置,数智化技术正逐渐为武汉防汛排涝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数字堤坝”。
今年以来,市水务局就利用水务工作数字化成果——武汉市智慧水务系统,全面激活了全市防汛排涝扁平化指挥体系。
黄浦路泵站监控中心
“在今年的防汛排涝工作中,武汉市智慧水务系统‘大展身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智慧水务系统集成的约6000个感知设备,能够实时感知历史险工段、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状态及城市积水情况,实时监控重点设施,“系统在之前的1.0、2.0版本基础上,还汇聚接入防汛排涝相关各类网络舆情、市民热线、微邻里网格员、社会综合治理等水务工作间接关联数据,实现多维度掌握城市内涝问题第一手信息,形成了涵盖5大类532个数据目录的防汛排涝水务数据资产,集齐城市防汛排涝调度所需水情、工情、舆情‘三情’拼图。”
面对今年严峻复杂的排涝形势,武汉智慧水务系统表现出了强大的处理能力。仅梅雨期5轮强降雨期间,系统共精准感知内涝积水点21次,收集网络舆情204条,处理市民热线2152次,为排涝指挥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不仅如此,系统还构建集短信、电话、视频会议系统、音视频语音通信等于一体的融合通信平台,可实时接入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终端设备采集的现场视频图像,提供多场景、多通道、多手段的音视频通信功能,指挥中心可随时通过电话及音视频连线一线现场,远程指挥调度,与会者可通过视频会议终端、便捷式电脑、移动App等,随时随地更换参会方式。该功能模块也在实践当中得到了多次检验。
6月26日,长江汉口站水位逼近设防水位,市水务局利用智慧水务系统提前组织水文、气象等单位召开防汛会商会议,做好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准备工作。
据统计,市水务信息中心在梅雨期累计保障各种指挥调度会议18次,有力支撑了城市防汛排涝指挥调度科学化、精准化。
同时,在每轮降雨过后,结合整个城市排涝调度全过程,武汉智慧水务系统汇聚分析雨量、积水点位及深度、河湖港渠水位、闸站运行工况以及网络舆情、市民投诉等各类数据,进行整场排涝应急调度复盘分析,总结不足,完善机制,不断提升预报预警精度和城市排涝应急能力。
立足于应对日益复杂的气候挑战,武汉防汛工作在传统“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正持续向“智防”纵深发力。
武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已于8月9日终止防汛应急Ⅳ级响应,但目前仍处于主汛期,武汉市水务系统仍将切实扛牢防汛抗旱政治责任,劲不松、意不疏,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康。
(图片均由武汉市水务局提供)
作者:安天杭 刘静怡 章登登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