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泉润民生——写在河北承德双峰寺水库工程开工之际

武烈河承德市区段

双峰寺水库工程效果图

武烈河夜景
双峰寺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和发电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设计总库容1.373亿立方米,项目可研阶段估算总投资为19.28亿元,工程总工期36个月。水库建成后可使武烈河流域及承德市区防洪标准由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每年可为中心城区供水5600万立方米,使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总面积达到3700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
“清流萦绕,至热河而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史载,康熙出行至热河,对此地大加赞誉。此后,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享誉中外的历史名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时过境迁,瞬息万变。世纪之交,百年一遇的大旱突袭华北地区,昔日的“皇帝行宫”也因此而出现“避暑山庄不避暑”的尴尬,山庄湖区干涸长达68天。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免受水患威胁和旱魔侵害,承德水务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八年如一日,全力推动双峰寺水库项目,为铸造承德水利民生的历史“丰碑”锲而不舍,奋勇开拓。如今,承德双峰寺水库建设大幕已徐徐拉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想起承德水务人和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艰辛路程,依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从水资源丰沛到工程型和资源型缺水
承德尴尬遭遇“水问题”
武烈河是承德的母亲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湖区的水源。历史上的武烈河,植被茂盛,热泉众多,河水丰沛而清澈。
波光粼粼的滦河之水,尽情流淌,也承载着承德的悠悠历史。
两河之畔,人们漫步、垂钓……尽享“碧水绕名城”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数据显示,承德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为37.6亿立方米,人均1016立方米。如果以水资源绝对值相比较,在河北乃至华北属于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可谓“水资源大市”。
然而,总量上的丰富却难以弥补时空分布上的严重不均,“水问题”由来已久。前些年,承德逐渐由水草丰足变成一座水资源紧缺的城市,水与城关系脱节,水与岸缺乏关联,河流特色正逐渐缺失,生态保护相对脆弱……
究其原因,在于全市水利工程欠账太多。全市共有1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93座小型水库,所有蓄水工程的设计总库容3.32亿立方米,而目前,有效库容只有1.1亿立方米;地表水实际控制率只是水资源总量的3%,导致全市87%的地表水白白流失。水资源基本为“年吃年用”的自然状态。
水旱灾害损失重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至2009年间,由于持续干旱,农村和城市严重缺水,全市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同时,洪涝灾害也殃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记载:1938年、1962年和1994年大洪水给承德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至今让人心存余悸。2005年“8·12”洪水,承德市4个受灾重点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
与此同时,生态缺水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今,避暑山庄内众多的湖泊水源主要引自武烈河。武烈河是承德水系大动脉,但2000年却出现河道断流和避暑山庄湖区干涸现象,山庄湖区干涸长达68天。“避暑山庄不避暑”当时成了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承德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人少车稀,经济损失惨重。
连续大旱,坝上地区的许多湖泊、沼泽和湿地干涸,潮河、滦河及其较大支流每年长时间断流,山区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农村近百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承德市区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缺水局面。2000年,承德市竟成为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并导致潘家口、密云两大水库水位始终处于死水位状态,严重影响了京津唐地区及城市的用水……
河北省副省长、承德市委原书记杨汭这样评价城市水环境:“水是承德生态优势的重要元素,一座城市就像一条船,人们是否愿意上这条船,就是要看它是否有水环境竞争力。”水在承德经济社会建设历史脉络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与其期盼天给水,不如自己想出路。走出一条破解水危机的出路,是承德水务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更是考验承德执政者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道历史命题。
从中库群、建大库到打造水利枢纽防洪体系
新理念助力“水构想”
“在市区上游武烈河建设一座水库,一直是承德市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的心愿,更是370多万人民的夙愿。”承德市一位老水利人回忆说。
1958年,位于武烈河上游头沟川的二龙山水库开始打凿基础,后因庙宫水库上马而停建。1996年,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武烈河治理规划,提出两个建设方案:一是中库群方案,即在上游支流分期建设二龙山、孤山、龙凤洞3座中型水库;同时也提出了大型水库方案,推荐两个坝址,即高寺台、小庙子坝址。当时因经济条件限制,推荐了中库群方案,先行建设二龙山水库,再建设孤山和龙凤洞水库,为此,承德市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和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
中库群真的是最适合承德市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吗?
2003年,正是“非典”肆虐之时,刚刚上任承德市水务局局长岗位的李相国不顾当时的特殊情况,利用几个月时间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研,在充分掌握制约承德水务事业发展瓶颈的情况下,根据中央和省市治水方针,在充分争取国内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承德市情、水情,明确提出以“科技兴水,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防洪保安全”为主线的治水新思路。根据现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正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库代两库”方案,在武烈河干流上游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双峰寺水库,代替原规划在武烈河支流上修建二龙山、孤山两座中型水库的方案。不久,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就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并决定启动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终止二龙山水库项目运作。是年6月30日会议,成了承德由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的新起点。
双峰寺水库坝址设定在滦河一级支流武烈河干流上,地处市区上游12公里的双峰寺镇,控制流域面积2303平方公里,占武烈河流域面积的89%。
按照规划设计,双峰寺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和发电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设计总库容1.373亿立方米,项目可研阶段估算总投资为19.28亿元,工程总工期36个月。
水库建成后,可使武烈河流域及承德市区防洪标准由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每年可为中心城区供水5600万立方米,使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总面积达到3700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这将使这座国际旅游名城彰显山水园林特色,更显钟灵毓秀。
承德市市长赵风楼如此展望双峰寺水库建成后的蓝图:坝址区将成为承德市旅游新景观,水库与下游河道水景观联合互动,与山庄、外八庙以及磬锤峰等奇特的丹霞景观交相辉映,从而在武烈河干流形成碧水清泉、川流不息的美景。
一个碧波万顷、库水滔滔、美如江南水乡的双峰寺水库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从磨破“嘴皮子”到踏破“铁鞋子”
水务人坚定“水情结”
在武烈河建设一座大型水库,是承德370多万人民的热切企盼,是承德水务人历经八载期待、磨砺、拼搏和艰辛努力的结晶。然而,从双峰寺水库勘探、立项到批复、奠基,承德水务人付出了何等的艰辛和代价。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水库建设首先要列入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规划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在提出双峰寺水库项目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刚刚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和海委《印发〈关于加强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将二龙山水库列入新建水库规划。
为了能够尽快将双峰寺水库的方案列入海河流域规划,承德水务人坚持“正常申报、持续推进”的工作方法和项目信息工作畅通、准确的工作流程。
一切工作从头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承德人也以特有的执著赢得了各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以真诚换得真诚,以敬业赢得信任,以事业收获赞誉,以高效率推进双峰寺水库项目前期工作的进程。
2003年8月编制完成《承德市双峰寺水库水资源论证报告》,并于当年12月通过了河北省水利厅主持召开的专家审查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任专家组组长。多位专家在公平、公正地建立滦河流域水权方面发表了重要观点和意见,在更高层面为水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8月至10月,《双峰寺水库项目建议书》先后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初审和复审。双峰寺水库项目先后被列为《河北省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河北省大型水利电枢纽建设的1号工程。
2008年11月27日至30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双峰寺水库顺利通过评估,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
双峰寺水库的上马,始终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多位领导亲自到水利部、海委等部门沟通,争取支持。
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听取关于建设双峰寺水库建设和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
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也多次就承德水利项目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并帮助协调相关事宜。省水利厅厅长李清林等领导多次带领国家和省水利专家到水库选址现场办公,反复召开专家论证会,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双峰寺水库库址的田间地头、沟沟岔岔和弯弯的山路。
在国家、省、市领导的指引和推动下,2004年12月,水利部海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武烈河流域修建水库方案专家论证会”,对修建双峰寺水库替代中库群方案进行了论证,得到专家一致认可。
2005年2月1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武烈河流域修建水库方案的论证意见》,双峰寺水库正式列入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
2007年年初,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萧玉田等26名承德的全国人大代表将《关于尽快审批承德市双峰寺水库项目的建议》的议案呈交大会;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萧玉田等44位代表再次将《关于尽快审批承德市双峰寺水库项目立项的建议》提交大会,国家发改委对建议进行了答复。
2008年2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规划期内安排建设盘石头、双峰寺、乌拉哈达3座水库。
200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列在B类缺水地区第一名。至此,双峰寺水库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规划。
2011年11月19日,《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批,这标志着双峰寺水库从前期准备工作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悉,国家初期投资6.5亿元,成为承德历史上单体建设项目国家最大的投资。2011年12月6日,举行了隆重的双峰寺水库建设工程奠基庆典,水利部陈雷部长,河北省张庆伟省长、沈小平副省长,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曹康泰副主任,以及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总规划师周学文等领导出席,社会各界和库区移民群众、驻承部队代表共3000多人参加。
从兴水富民到现代水利、民生水利
承德全面构筑“水立方”
“双峰寺水库建成后,将成为‘大水利兴市’战略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的新起点。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承德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李相国的话语令人振奋。
承德水利事业不是单兵独进,而是伴随着双峰寺水库从“摇篮”里孕育、诞生,从容地、全面地走过了10年的光辉岁月。
10年来,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市重点水利项目220项,投入资金100亿元,是前10年的5倍,新增改善水浇地1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0万亩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项目113项,完成水利投资6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1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水利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工农业生产乃至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一度水枯的避暑山庄,又出现了湖水滔滔波连天的景象,使国际旅游名城大放异彩;一片片干枯的农田逐步向食用菌、精细菜、中草药、优质果品、规模养殖等优质高效低耗产业发展,市级以上“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到323家。“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增灌溉面积6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4.66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0万亩,节水灌溉率达到62.7%。依托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市共投资2.37亿元,使53.02万人告别了饮水困难。承德农业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2011年,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35元,同比增长12.6%。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全市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整治为重点的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先后完成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座,总投资2.96亿元。全市堤防长度累计达到6241公里。
在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方面,投资1.61亿元,相继建成宽城县板城、隆化县隆东、双滦区5211等引调水工程,年引调水3600万立方米,大大提升了相关县城镇供水和重点企业供水能力。全市新建水池水窖累计达到2.25万个。
在水保生态建设上,全市以21世纪初首水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坡改梯等国家和省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为引导,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土保持总投入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9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30平方公里,在增加地表植被,减少土壤流失,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密云、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库入库泥沙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承德作为京津唐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
正如市委原书记杨汭在总结中所说:新世纪的十年,是承德历史上水利建设投入最大、建设最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战胜连续十年大旱、确保京津唐水安全的十年;是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大见成效的十年;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水利惠及人民群众最多的十年;是水景观建设大幅度上升,城市上品位、上水平的十年。
按照承德“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水利建设总投入339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87.3亿元,基本建成工程配套,功能完备,管理先进,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要求的“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洪工程体系、城乡供水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形成“五大体系”强力支撑承德现代水利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新的起点,创造新的辉煌,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以双峰寺水库为引领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加上全市水利改革发展步伐的提速,将为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出新的“民生水利丰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31日
作者:刘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