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河馈赠
——随摆渡人看贵州斯拉河的新生
邓生华打捞斯拉河漂浮物 本报通讯员 陈婷 摄
斯拉河地处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与织金县上坪寨乡交界处。谁承想,这条长江支流曾污水横流、林地受侵、水鸟难觅。
随着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斯拉河重现清波,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沿岸百姓的金山银山。
悉心守望一河清波
邓生华是齐伯镇人,在斯拉河上掌舵已9年。他驾驶的“斯拉河01号”是连接两岸的“水上公交”,平日载满两岸往来群众,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挤满码头。
航行中,螺旋桨翻起浪花,小鱼银光闪烁,水鸟俯冲捕食,引得游客纷纷抓拍。
“你看这些鸟,以前哪能见到这么多?”邓生华指着盘旋的水鸟很是欣慰,“早些年,河边全是乱搭乱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水流浑浊,鸟都躲得远远的。现在水清了,鸟回来了,山上的猕猴还常来河边洗澡哩!”
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邓生华对这片山水有了新的惦念。除了轮渡,他还在沿河的山林里养起了蜜蜂、种上了果树。曾经的生态破坏“重灾区”,如今杨梅树、樱桃树、猕猴桃树成片,各色果子缀满枝头。
“这都是大河变清的馈赠,我们要好好守护。”邓生华说。
造福百姓美好生活
说起斯拉河的变化,齐伯镇引子渡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正祥深有感触:“大家都想多挣钱,早年间在河边随便搭个棚子就开农家乐,污水直排,垃圾乱扔,还在河里网箱养鱼,把河水弄得又脏又臭,岸上的树也被滥砍。”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政策走深走实,斯拉河畔吹来了河道综合治理的春风:禁渔队员每天沿岸巡逻,乱搭乱建的棚屋被拆除,岸上补种了垂柳和芦苇,曾经斑驳的河岸恢复了生机。
以前靠打鱼、开农家乐为生的村民,收入怎么办?面对难题,许多像邓生华一样的村民站了出来。在外打拼的他们选择回到河边,一起成立船舶公司开轮渡,既方便两岸群众,又能守护河水。还有的村民开起了民宿,把自建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菜园里种上瓜果蔬菜,游客进来,既能赏风景,又能尝农家菜。村民经营得格外红火。
黄正祥每天走村串户组织护河宣讲,还把保护斯拉河的条款写进了村规民约:“不准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不准砍山上的树。全村人一起互相监督。”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好生态就是好饭碗。”黄正祥笑着说,“河变美了,游客来了,民宿能赚钱、果树能卖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不负青山,绿能成金。在这群护河人的呵护下,如今的斯拉河,碧水映蓝天,青山绕村庄,造福着沿岸群众。
作者:刘珊宇 郭修 桂传念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