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摇碧水 筏动入烟江
——写在第三个“漓江保护日”到来之际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杨堤码头乘船顺江而下,江水拍打着竹筏,天空云雾升腾,山间绿树红花,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是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
漓江属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是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刚刚过去的“三月三”,漓江迎来一拨客流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关心牵挂,先后7次对漓江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指出,漓江不仅是广西人民的漓江,也是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漓江,还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一定要很好地呵护漓江,科学保护好漓江。
桂林市牢记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以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为统领,坚持把漓江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呵护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通过不懈努力,漓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的经验做法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漓江治理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
硬举措换来漓江之变
山在水中、水在山下,山环水绕、水映山影,漓江宣传片中一帧帧如梦似幻的山水美丽画卷,呈现出了中国山水的至高境界。
秀美风光的背后,漓江水环境也曾面临严峻挑战。江边养殖、挖砂、毁林、工厂排污等水生态环境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漓江之变”,全国人大代表、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感触颇深。
汤建伟在漓江边长大,工作也与漓江生态保护紧密相连。“人民币20元背景图的取景地在阳朔县兴坪镇大河背村。过去,村里生活污水直排漓江,河堤破损,道路坑洼,垃圾乱堆,蚊蝇滋生,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在汤建伟的手机壳里,一直夹着一张20元面额的人民币。
面对种种乱象,阳朔县动真碰硬,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四治”发力,打响了漓江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阳朔全面关停23家采石场,其中包括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17家,关闭风景名胜区内全部养殖场,将河湖长制工作与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推进水体治理和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阳朔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全面完成了县城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阳朔县田家河水源净化厂(二期)、阳朔县田家河水源净化厂(三期)等项目已全部投入正常运行。同时,大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截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9.05%,乡镇污水日处理量达8000吨。阳朔县8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全部投入正常运行,正常运行率达100%。
阳朔县计划总投资5.13亿元,全面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包括漓江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漓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化改造提升等工程,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基本完成。
“我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漓江水源涵养问题,二是漓江沿岸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乡村振兴和生态补偿问题,三是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度假方式的转型问题。”汤建伟说。在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了《关于支持桂林开展漓江核心景区沿岸生态景观林改造的建议》等9件建议案,希望能将科学践行、宣传“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新机制让漓江更美
漓江流域水系发达,除160多公里干流外,还有270多条支流。在漓江生态治理范围横向拓宽的同时,治理保护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随着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漓江的干支流都有河长了。在此基础上,桂林市建立了“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河长+校长”和协作办案等机制,并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市、县、乡镇分别成立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大队、中队,每个村配备一名辅警,专职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全力开展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专项监督,构建起行政执法、司法、纪检监察联动保护的体系。
桂林市还开展“数字漓江-智慧执法”生态环境法治监管模式研究,启动建设“数字漓江”大数据监管平台,构建“重拳打击+齐抓共管+生态修复”机制,全方位筑牢漓江保护的“法治围栏”。坚决打击违法建设、挖砂取土、破坏山体、违法砍伐等行为,2023年立案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9件,开展整治行动852次,有力震慑了破坏漓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漓江保护,不止于此。
2023年,阳朔县编制完成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遇龙河景区详细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漓江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利用的有机衔接,生态空间利用更加科学。以漓江风景名胜区总规划为依据,阳朔县制定了《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奖补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机制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全面系统实施全域生态考评补奖机制。
桂林市持续探索“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生态红利。阳朔县成立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统一收购、管理上万条曾经无序经营的竹筏,组织筏工培训,向通过考核者颁发证书并予以聘用,为近万名沿江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漓江边的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生态改善的红利,激发了百姓保护漓江的内生动力。
漓江未来会更好
舟行摇碧水,筏动入烟江。2024年春节,“广西小砂糖橘”东北之旅冲上热搜,与此同时“哈尔滨小东北虎”也游学在桂林山水间。漓江入选2024年春节国内知名景区热度Top10,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共接待游客45.38万人次,分别较2023年和2019年增长71.05%、72.03%。
“我回去后,会向更多人介绍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和环境治理的实践成果。这种实践对巴西也是非常有意义的。”3月14日至16日,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塞内加尔、巴西等13国的外媒记者乘坐游船观览烟雨漓江,来自巴西的亚拉·维达尔了解漓江环境治理实践后,颇有收获。
漓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激活了文旅产业,释放了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融创文化旅游城、桂林千古情、三千漓等一大批高端文旅项目相继落户,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特色民宿、医养康养、体育健身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桂林艺术节、草莓音乐节、电竞音乐嘉年华等连番登场,为桂林打造年轻、时尚的新形象……
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带队的桂林市代表团受邀出席,以“保护漓江,延续地球之美”为主题,通过宣传视频、立体展板、宣传画册、文创产品等形式,向参加大会的各国代表展示宣传漓江山水、漓江文化,分享漓江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漓江山水这张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名片”赢得广泛赞誉。
在拜访联合国环境署新闻司时,代表团还与联合国环境署北京办事处代表、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区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会见面谈,表示将持续提高漓江流域整体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争创“地球卫士奖”打下坚实基础。
漓江蜿蜒向前,见证着漓江治理机制日趋健全完善,“智山慧水,生态漓江”发展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作者:杨东 黄露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