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中小流域为单元提升水库矩阵管理效能
近两年,广东省围绕“四全、四制(治)、四预、四管”,重点突破,大小联动,探索以中小流域为单元,构建水库矩阵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水利厅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选取永汉河流域为矩阵建设试点,提高流域水库防洪效益。
永汉河流域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界面 本报通讯员 朱军 供图
坚持系统观念
以大带小实现水库“四全”管理
集约化建设矩阵。广东打破行政区域和水库管理单位界限,改变单个水库独立建设模式,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水系、水利工程、社会经济、产汇流特征等基础数据,以骨干水库带动小型水库,集约化建设水库矩阵。
“天空地水工”全域感知。在常规监测手段之外,广东在永汉河流域矩阵建设中,利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实现流域内水库大坝、库区、下游河道周边环境变形监测,定期生成形变风险预警流域“一张图”;构建“智能无人机+AI分析”的立体化巡检系统,实现水库智能巡检;利用遥感卫星,开展流域洪水淹没的房屋、道路、耕地等应急监测,支撑应急抢险。
整合流域基础资源。广东在永汉河流域矩阵建设中整合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水库安全监测等基础资源,融合遥感影像、倾斜摄影、水下地形等地理空间数据,构建水库上下游三维实景、大坝BIM(建筑信息模型),打造“以虚映实、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底板。
坚持问题导向
依法依规强化水库“四制(治)”体系
压实涉水部门管库职责。广东省水利厅联合省司法、交通、林业、国资、农垦等部门发文,进一步明晰各行业所属水库的安全管理责任,强化系统内外所有水库的监管;依托省级平台,通过手机App(应用程序),实现水库责任人打卡履职。
健全管护投入长效机制。省级明确将小型水库管养经费据实测算,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稳定经费来源;通过水费计收、引入社会资本、纯公益与有经济效益捆绑打包等,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积极推进水库标准化、物业化管理。永汉河流域内水库均已实现物业化管护。
依法整治流域行洪障碍。广东省水利厅依法依规推进龙门红色水乡“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清理整治工作,比原定目标提前一年完成,进一步打通永汉河流域汇入增江干流行洪通道。
坚持预防为主
数字孪生助力水库“四预”管理
构建水库“三道防线”。广东在永汉河流域共享省内3部气象雷达并深化运用,用实测雨量校验雷达预报,用历史气象水文数据调优,用面雨量滚动预报,有效提高预报精准度,为后续调度争取主动。以梅州水库为例,2024年4月以来,逐日降雨量预报平均误差率降低18%,有效指导预泄和错峰调度,保障永汉河沿线堤防平稳度峰。流域内采用预报调度一体化技术,避免用雨量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提高预警精准度。
精细预测大坝安全风险。广东在永汉河流域矩阵建设中,在常规大坝安全监测分析基础上,结合水位过程预报,能预测未来大坝安全性态和渗透破坏概率,提升大坝安全风险识别能力。
滚动推演洪水演进。通过分钟级的正向预演和反向推演,目前,永汉河流域可模拟水库任意来水、桥梁淤堵等场景,找出库区、大坝、河道等薄弱位置,做到“心里想什么,预演演什么”;基于预演结果,自动向相关责任人、社会人员发送预警短信,智能化生成人员转移“一村一策”,大幅度提升人员转移避险时效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守正创新
科学管护提升水库“四管”效能
安全体检新质化。广东加强大坝隐患检测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引入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智能传感器等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病险问题综合诊断能力。
水库除险常态化。2021年开始,广东提出“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投资88.87亿元,完成1732宗存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4年起转入常态化管理,当年鉴定病险,次年除险加固。
水库清淤社会化。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以总河长令推动全省建立健全水塘河道水库清淤长效机制,广泛组织民兵和动员群众,团结全社会各方力量,打造军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清淤新模式,有效提升水库调蓄和防洪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5年5月13日
作者:朱军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