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广东

两手发力 水经济扬帆再出发

——记广东创新推动水经济发展

发表时间:2025-02-11
  □本报记者 董林玥 轩玮 熊璠
  西江水静静流淌,岸边工地更显繁忙。
  一座废弃15年的水泥厂,因西江美岸文创园项目,将成为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新地标。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利用老旧厂区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和创业孵化等于一体的特色园区。
  这一华丽转变得益于江门全域探索发展水经济。2023年,广东部署“10+2”水经济试点建设,包括10个省级试点项目,佛山、江门2个地级以上市全域开展水经济试点。经过一年半探索,广东省水经济发展成效如何,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堵点问题该如何破解?
  前不久,以“点水成金,绿色兴粤”为主题的广东省水经济座谈会在鹤山市召开,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各地市水利部门、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谈形势话收获,共商水经济发展大计。
  点水成金,经济向“新”添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发展水经济,诠释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作为,也是广东推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创新举措。
  从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到“让广东河湖更美”,再到万里碧道建设,广东河湖治理版本不断升级,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是让优美河湖“可远观而不可亲近”,还是任由发展、事后监管?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选择主动靠前担当,统筹发展和安全,丰富拓展新时代水利内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水经济。
  在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看来,发展水经济既是长远之计,也有现实需求。“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保障水安全,仅靠财政投资难以实现,必须充分挖掘河湖和水利工程的资产价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增强水利自身造血功能。”
  2022—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明确提出发展水经济。2023年,广东开展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重点支持水上运动、水系旅游(含河湖游轮游艇)、滨水休闲康养、优质水利用等业态发展。截至目前,16宗省级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33.2亿元,占比近90%。试点建设期间新增直接就业岗位超1500个,运营收入8.3亿元。
  在佛山,自纳入试点以来新增碧道近300公里,推出碧道主题专线公交,新增龙舟博物馆、水博馆、仙鹿岛等设施,彰显城市水美魅力;在江门,利用碧道、水库、沿河工业遗址等存量资产,打造滨水经济带,水经济迎来蓬勃发展;广州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项目,通过举办赛事、拓展产业链条,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揭阳南溪水乡田园项目,依托河湖治理成果,谋划“水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清远北江内河水经济发展项目,推进建设旅游客运码头等,着力打造北江夜游航线;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朝着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目标迈进……
  在南粤大地,一批“河湖+”“水利+”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建成运营,以河湖水系和优质水资源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正发展壮大。因水而兴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将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规划引领,河湖长制显优势
  漫山紫花风铃舞,夕阳湖光映山色。在鹤山市宅梧镇青年水库库区,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打造一个集合亲子度假、研学科普、水上运动等功能的生态园。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关杰初谋划的不是一时,而是长远。园区建设之初,不是起高楼,而是环库铺路、岸坡种树、固土复绿,完成了灌溉供水管道及排水渠铺设,清退桉树6000亩,改种植油茶以及黄花梨、紫花风铃等观赏类树种。正如他承诺的:“要做到植皮不裸露、道路不泥泞、尘土不飞扬、污水不横流。”
  统筹发展和保护,是贯穿水经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看似需要平衡的两端,关杰初有着自己的解题之道:“没有水生态就没有水经济。群众向往水生态,想亲水玩水,想吃生态养殖的水库鱼,我们就发展水经济,兴水之利。”
  广东河网交错,人水关系密切,发展水经济既得天独厚,也容易陷入低效、同质化的无序竞争。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认为,破题关键在于科学规划,统筹河湖功能需求,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水经济产业,发挥规划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据了解,目前江门、珠海已正式印发市域水经济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编制,江门市全面摸清了水经济‘底子’,系统梳理谋划了90个、投资400多亿元的项目库。”江门市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谭俊彦表示,规划梳理了“水+农业”“水+工业”“水+交通”等七大类水经济新业态,下一步将重点引导培育大水面生态养殖、优质水利用、涉水文旅、水上精品游线、水上运动、水科技发展等产业。
  为推动规划落地,江门市还开发“邑起亲水圈”微信小程序,设计水经济试点项目展示、亲水圈推介、投资意向对接服务等六大板块,为公众与投资方提供一站式信息交互平台。
  水经济涉及多部门,“监管有余、扶持不足”一度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试点不难看出,依托河湖长制平台发展水经济是可行的。据陈仁著介绍,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有24家省直成员单位,覆盖涉水产业所有行业部门,对强化政策支持、做好过程监管、及时纠错纠偏具有明显优势。
  作为两个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之一,佛山市成立了水经济试点工作专班,由联系水利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水务局局长担任组长,市河长制办公室牵头专班工作,推动解决试点实际问题,着重协调用地用林及通航、环评、洪水评价等审批事项。
  在推进南庄龙舟湾水上运动中心项目中,佛山市河长制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和并联审批机制,引导区、镇政府科学调整项目周边用地规划,将旧工业厂房仓库盘活打造为滨水运动小镇,产业叠加效应显著。
  “佛山市坚持两手发力,市河长制办公室着力引导由国企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水经济项目建设。先由区或镇街国资部门完成项目前期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再引入国际、国内有经验的运营商参与水经济项目的建设运营,共同培育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我们重在为企业提供‘项目对接+辅导申报+审批跟进+专项协调’全链条服务。”佛山市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二级调研员刘剑锋介绍,部分试点还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项目运营方,一改国企必须控股的做法。
  改革创新,水经济行稳致远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
  水域岸线是河湖行洪通道、生态保护空间,也是百姓亲水休闲的场所、水经济发展的载体。陈仁著认为:“水域岸线是稀缺资源,给张三还是给李四,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交易机制,探索推动水域岸线确权与有偿使用。”
  一场关于河道产权的改革在鹤山展开。鹤山市探索推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重点确定使用权和经营权,并明确确权、定价、交易、经营开发、权利义务等机制。
  在游龙峡漂流试点项目中,鹤山市以河权改革试点形式探索将某一河段使用权赋予属地镇政府,镇政府以特许经营方式将河段经营权赋予游龙峡原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开发经营漂流项目,向镇政府每年支付25万元并承担河段管护工作。“河权改革是水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建立‘以河养河’的管护机制。”广东财经大学贺新春教授说。
  广州市南沙区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试点以特许经营方式落地建设。“通过特许经营,以使用者付费方式实现岸线有偿使用,有利于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权益。”张伟民说。
  改革之路无坦途。在试点探索过程中,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也在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张伟民总结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政府引导,转向尊重市场规律;二是从追求项目投入产出兑现的目标导向,转向注重经验总结和模式提炼的过程导向;三是从期望水经济蓬勃发展,转向确保发展不触碰红线底线。”
  2024年,广东省先后出台文件,专门部署水系旅游业、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打造水系旅游精品航线和特色水利旅游产品”,要求省水利厅会同有关单位“统筹推进游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据了解,目前全省谋划储备了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水经济项目,即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对于推动水经济这项开创性工作,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保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既不能以投资为导向,过度追求项目数量、投资金额,也不能缺乏担当,敷衍了事。”陈仁著说,目前水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更多精品项目,赋能新质生产力,也要严格项目审批,避免低效率、同质化项目,造成河道资源浪费。推动水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坚决杜绝触碰防洪安全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试点的目的在于探索,更在于推广。期待广东水经济发展从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越走越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2月11日

作者:董林玥 轩玮 熊璠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