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牵头护河湖 群众齐做“河管家”
——广东佛山市推动河湖长制走向“有能有效”
“风景优美的河湖越来越多,环境很棒!”近日,正在散步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居民陈先生对汾江碧道赞不绝口,“原来的河岸烂地菜地变成湿地公园,许多鹭鸟来这里栖息。现在的汾江河很美!”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突出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全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幅幅鱼翔浅底、飞鸟翔集、人水相亲的画卷徐徐铺展,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河长领治
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汾江河碧波粼粼,河岸绿草萋萋,偶有几只白鹭从河面轻轻掠过。“这里的风光越来越好,每天来这里散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陈先生见证了汾江河的华丽变身,“沿线河堤全部打通了,而且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了绿道、步道、单车道,让我们生活得更健康!”
得益于汾江河西岸岸线提升工程(首期)实施,汾江碧道日前竣工验收,长度1.27公里。
佛山市从2009年起推行涌长制,2016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经过水岸共治、全域治理,汾江河正逐渐成为亲水宜人、健康活力的生态公园。
佛山市水利局总规划师苏华石说:“河湖长制推行后,各级河湖长积极发挥领治作用,牵头压实各级各部门的治水责任,整合资源力量,形成治水合力,做到了每条河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让河湖重焕生机。”
5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趋好,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据悉,今年1—11月,佛山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6个水质达Ⅲ类以上。全市供水通道水质保持Ⅱ类,饮用水水源水质长年稳定,实现100%达标。
机制创新
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三水区大棉涌的河面上,年过七旬的杜女士照例来到河边漫步。她说:“现在的大棉涌干净美丽,不再黑臭,桂花盛放时更是香气四溢。感谢政府治理得这么好。”
工业园区整治、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引水补水、常态化保洁……通过5年来的系统治理,大棉涌由黑臭水体变成亮丽风景线。同时,三水区大力挖掘、整合沿岸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水文化品牌,推动“水经济”发展。比如,修缮广三铁路西南三水站旧址,建成河口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并形成三水河口“百年车站”和粤菜美食聚集区。
以治水为牵引,践行绿色理念,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5年来,全市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深化,治水思路持续创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佛山市河长办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剑锋说,近年来《佛山市排水管理条例》《佛山市河涌水污染防治条例》相继实施,明确了河长职责,用“法”保护水环境。同时,不断拓展“河长+”体系,建立了“河湖长+检察长”协同工作机制,人大、纪委监委联合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等。佛山还创新实施河湖长制工作责任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河湖长制工作季度检查,督促基层河湖长狠抓问题整改。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市创立了全省首个“民间河长”品牌——“水义工”,倡导群众齐做“河管家”,共同守护碧水。
继续优化完善河湖长制长效机制,加强考核评估与激励问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全流域治理”“强统筹推进”“大兵团作战”“分层次实施”为工作原则,以流域水系为单元,统筹好治水、治城、治产,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佛山市将继续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补齐治水工作短板,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佛山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谈飞洋 刘建彪
见习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