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碧道建设入围2021年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奖开放式项目

生物岛碧道
增城邓山村碧道
碧水盈盈蕉门水道
珠江堤防
从化鸭洞河碧道
9月30日,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获悉,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与实施入围2021年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奖(LI Awards)开放式项目。同时,世界大都会协会亦于近期登载了广州碧道的项目介绍。这是继获得2021年世界景观建筑大奖(WLA)的“建成类-城市空间”奖与国际景观奖(LILA)的“基础设施类”奖两项奖项后,广州碧道再度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2019年以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省万里碧道的工作要求,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广州千里碧道,打造最具广州特色的生态幸福水岸空间,以碧道为纽带塑造羊城“新六脉”。截至8月底,全市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694公里,其中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广泛宣传。
近年来,广州市强调因地制宜、多元共建,在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特别是积极探索实践“碧道+”多元融合模式,丰富了省万里碧道的建设内涵,展示了广州千里碧道的特色魅力,实现了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
防治源头污染,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2020年,全市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治久清”,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创新推行降水位、少清淤、再生水补水等低碳生态治理举措,让阳光透过河床、让淤泥原位消纳、让生态自然恢复、让白鹭游鱼回归。
提升城市水安全、推进堤防提标改造
广州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强化源头规划管控,以流域为单元精算水账,基本建成“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潮)工程体系,形成了“以堤防为主、堤库结合、蓄泄兼施”的防洪减灾总体布局。
2020年全面完成182.83公里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任务,珠江广州城区段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提升城市水安全、推进堤防提标改造
广州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强化源头规划管控,以流域为单元精算水账,基本建成“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潮)工程体系,形成了“以堤防为主、堤库结合、蓄泄兼施”的防洪减灾总体布局。
2020年全面完成182.83公里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任务,珠江广州城区段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提升城市水安全、推进堤防提标改造
广州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强化源头规划管控,以流域为单元精算水账,基本建成“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潮)工程体系,形成了“以堤防为主、堤库结合、蓄泄兼施”的防洪减灾总体布局。
2020年全面完成182.83公里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任务,珠江广州城区段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
促进增产增收,共享碧道建设成果
以从化鸭洞河为例,鸭洞河碧道建设与从化生态设计小镇有机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塘尾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
一是盘活闲置“沉睡”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盘活了附近5条村600多亩闲置集体留用地,为这几个村带来集体收入约660万元;盘活了闲置7年的扶贫综合农贸市场,在未增加任何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将废弃市场改造成为举办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的高端会场;盘活了废弃30多年的旧葡萄糖厂和闲置多年的旧塘尾村小学。通过上述租金,塘尾村每年增收6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到2018年的32.5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90万元。
二是提供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目前,塘尾村等村庄已有100多个村民在小镇就业,月收入约3500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9月30日
作者:赵雪峰
见习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