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 > 北京

北京密云:用坚强堡垒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发表时间:2025-08-09

  通讯员 杨丹婷 金良泽 

  6550立方米每秒——这是2025年7月末北京强降雨中,涌入密云水库的最大洪峰流量,一个远超建库以来最高纪录的数字。整个密云水库管理处如同绷紧的弓弦,空气里弥漫着无声的硝烟。

  北京密云水库管理处防汛指挥中枢所在地——防汛会商室,工程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张丽娟,已连续值守超过八昼夜。她的战场,不只在浪涛翻涌的大坝,还在数据、图纸、应急预案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里。作为水库水工建筑物运行与维护的“大管家”,她带领的这支由党员干部骨干组成的11人技术团队,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成为了保障首都“大水盆”顺利度过极端考验的硬核技术力量。

  以汛为令,准备做在水来前

  密云水库身处燕山南麓降雨带,山洪常如不速之客。但这次降雨的强度,远超张丽娟从业以来的任何一次经验。

  “(流量)1400立方米每秒时,张家坟水文站的设备设施就已经有被冲毁的。到2000立方米每秒时,陆续传来说通断了,电也断了。”张丽娟语速快而沉稳,眼神专注锐利,“站上立刻启动了发电机,后来电话也断了,我们就启用了卫星电话。”

  这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卫星电话,正是汲取过往经验和未雨绸缪的智慧结晶。张丽娟清晰记得,多年前一场山洪中,报汛员因信号中断,不得不冒险穿越塌方区报汛。“自那以后,在党支部的强力推动下,卫星通信成为应对极端情况的标配硬件,这是党组织对一线人员生命安全和技术保障能力的坚实承诺。”每一次洪水过后,张丽娟和团队都深入复盘,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提升战斗力的具体行动。 自动化监测设备、视频监控、雷达水位计……在党支部持续推动的强基固本工程中不断完善的水文监测设施,在此次暴雨中构筑起了关键防汛保障链。

  “哪些坝体存在已知的风险点,哪些部位是薄弱环节、需要重点盯防,我们心里都有一张清晰的‘图谱’,这是多年运行管理积累下来的‘家底’。”令张丽娟欣慰的是,本次洪水应对过程中,所有出现状况的点位均在预料范围之内,没有新增隐患“应对起来沉着有序,数据报上来又快又准,这就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底气,让我们能打有准备之仗。”

  24小时不间断,“加强版”配置高效运转

  在党支部的统筹指挥下,张丽娟带领科室的党员技术骨干迅速组建了7个由党员牵头的巡查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特定的水工建筑物,执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视监督与技术指导任务。这支以党员为核心的“红色大脑”,确保极端时期各项工作指令精准落地、执行稳定连贯。

  科室在关键岗位设立了党员先锋岗,由党员同志带头,3名同志主动请缨,“钉”在监测分析这个信息中枢上。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2小时精准编制一期运行简报,实时记录巡查动态与人员状态;每3小时提交一份深度分析专报针对每个坝体典型断面绘制浸润线图,严谨分析结构稳定性,对潜在风险进行精准研判。这些凝结着党员智慧与担当的专报,成为科学决策至关重要的依据。

  当市水务局紧急增派的12名专家驰援一线,张丽娟迅速协调这些专家力量精准编入各巡查小组及工情分析小组,构建起“党员骨干+抢险队员+支援专家”的战斗集群,实现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资源高效整合。

  这支以党员为先锋的团队,用专业与坚守,将党员的初心使命化作守护大坝之下万家灯火的铜墙铁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8月9日

作者:杨丹婷 金良泽
责任编辑:王瑜